分享

苓桂术甘汤方歌方解,苓桂术甘汤原文解析 | 道医网

 鉴益堂 2018-08-05

【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歌】苓桂术甘痰饮主,桂枝甘草加苓术,气冲胸满头眩晕,解外化饮同时除。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苓术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汤中,则解表同时利水,故本方用于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小便不利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伤寒证,治疗宜用麻黄汤类方发汗,如用吐法或下法,都属错误的治疗。当表不解时易出现气上冲胸症状,如果里有水饮,水饮伴随冲气上犯,则易出现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脉沉紧为寒饮在里的反映,就是表证已解,也不可再发汗,如果错误地发汗,则势必动及经脉,造成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是否发汗,出现这种证时,都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按:平素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更容易使表不解气上冲,水伴随气冲上犯,而产生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即本方证的主证。此时用本方解外邪、降气冲、逐水饮治疗,则证自解。如误用发汗的方药,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使患者出现身为振振摇的症状,这种情况还是宜用本方治疗。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解析:此即上条重出,前条说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本条说脉甚微,则是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然也属气冲饮逆的证候,但与发汗前比更加严重。经脉动惕,即前条所称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是说此证若不速治,日子长了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出治疗方药,但据所述,当肯定是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解析:痰饮,在《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可细读自明。这里的心下有痰饮,即指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是水气上冲的证候,这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解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2条说:“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短气是胃有微饮的证候。这种微饮,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饮从小便排出则愈,适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当有金匮肾气丸证时,亦可用金匮肾气丸治疗。

按:因微饮出现短气,可见于苓桂术甘汤方证,亦可见于金匮肾气丸方证,因此临床遇到微饮短气,要细辨是苓桂术甘汤方证,还是金匮肾气丸方证。不是说任取一方都可,要注意。

【临证思考】本方治疗头晕目眩确有良效,但如果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心下逆满、气上冲咽喉、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胸、胸胁支满等皆气冲之候,宜注意。当然眩晕属实热者更不能用本方。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验案】刘某,女,19岁,1977年10月3日初诊。2个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舌苔白,脉沉细。此属水饮上犯证,与苓桂术甘汤:~

桂枝10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连服八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大有好转。原方增桂枝为12克、茯苓为24克,又服六剂痊愈。

延伸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