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顿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竟是为了打击暗讽另一位科学家同行?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8-08-05

QQ截图20180803173031.jpg

称得上享誉全球的科普作家屈指可数,约翰·格里宾算是其中一位。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因在《新科学家》周刊撰写有关天体物理学研究进展的文章而初露锋芒。1984年,他的成名作《薛定谔猫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实在》出版,使其早于斯蒂芬·霍金掀起了一股全民阅读物理科普图书的热潮;随后《双螺旋探秘——量子物理学与生命》和《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宇宙学》相继同读者见面,与前一部共称为“约翰·格里宾科学三部曲”。

如今,约翰·格里宾走过古稀之年,由他执笔的科学作品达百余部,获得诸多奖项。其中不少著作已出版中译本,除了科学三部曲外,《大众科学指南——宇宙、生命与万物》《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等作品也深受读者欢迎。

《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是约翰·格里宾21世纪初的作品,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推出中译本。全书近600页,字里行间无不彰显了西方科学在过去500年间的波澜壮阔。历史事件之所以能成为“故事”,往往因它所涉及的人物及其生活较于某个主题至关重要,其发生及演变中所呈现的现象和问题值得述说与探讨。相比沉闷冗长的史实及理论,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更能让读者倾心。

如《科学简史》所述:布鲁诺因宗教信仰被烧死,饱学之士第谷以剑相搏失去大块鼻子,离群索居、乖僻刻薄的牛顿与胡克的恩恩怨怨,激进持异者普里斯特利所经历的血雨腥风,以及日复一日搜集科学事实、整理观察笔记的达尔文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等。

43a1d3104e7448a59d1886c97721dc29.jpg

比如,牛顿当选皇家学会会员后,提交了一篇有关光与颜色的综合性论文。论文中较多内容均以胡克《显微图》为基础,遗憾的是,他并未在其中细数胡克的工作。胡克得知后非常恼火,但基于其自身温和的性格,他仍以讨论科学内容为由,友好地给牛顿去信。无论形式如何,胡克质问牛顿为何不恰当说明他所做工作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牛顿回复:“笛卡儿所做的是出色的一步。你在几个方面都向前推进了很多,特别是对薄板颜色进行了哲学思考。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提及笛卡儿只是暗示胡克所声称的优先权实际上属于笛卡儿,以让他安守本分。第二句则俨然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给胡克一点点赞许(不要忘了,胡克比牛顿年长,而且是更受到认可的科学家)。但关键的语句是有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standingontheshouldersofGiants)这一句。注意这个大写字母。尽管我们知道17世纪的拼写是有一些古怪,但牛顿为什么要选择强调这个词呢?确定无疑的是,这是因为胡克是一个身材矮小的人,而且还是个驼背。牛顿意欲传递的信息是,尽管他可能借自古代先贤,但他没必要从一个像胡克这样的小矮子那里窃取思想,而弦外之音则是,胡克不但身形矮小,而且是个智力上的侏儒。”

“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常常被世人引用,以表示“谦逊”之意。殊不知,这句话却是出于牛顿对前辈科学家胡克的某种刻薄讽刺!约翰·格里宾以两种截然相悖的态度所产生的反差感为“燃点”,顺势巧妙地凸显及佐证了牛顿的人物形象。

222.jpg

是的,约翰·格里宾擅长捕捉人物的个性。从《科学简史》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位科学巨匠充满人性的一面。他们或卑鄙,或宽容;或孤独,或开放;或聪明,或勤奋;他们或生不逢时,或中年落魄,甚至有些可能在晚年步入“歧途”。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无异于你我的正常人。这种带有“温度”的写法,打破了固有的科学家形象,真实还原了科学家的性情、习惯及经历,展现了他们如何得出新发现及新理论的过程,勾勒出科学家个人史,亦构建了西方科学发现史。

难能可贵的是,在科学发展进程中,无论是科学大师还是小人物,在约翰·格里宾眼中都是值得尊重与敬仰的,他们对科学研究的非凡热爱,均来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他笔下,不同的科学故事、科学人物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孜孜不倦探索宇宙及人类自身是一件何等美妙之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