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云程临床经验拾萃

 lvzhifeng 2018-08-05

先父万云程(1902-1987)原名万思荣,籍贯四川省合江县,生前曾任首届中华全国针灸学会理事、四川省及重庆市针灸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顾问、针灸主任医师。


14岁伊始,从广东籍世医罗时前、张玉珍先生学医。历时七年,继承了古代单传下来的易经奇穴针按外治法。1923年出师后,在合江行医,治愈县知事夫人所患的伤寒重症,一时名噪县里,被人们敬称“万神针”。此后至1946年受病家延请,辗转于川、黔、滇行医。1955年在重庆市卫生局中医直属门诊部工作,继而调重庆市第一中医院。


1学术主张

一贯以“百脉宜通、诸气宜调、脾胃宜助”为宗旨,并创用“通脉、调气、助理脾胃”三大治疗原则,专门以针按外治法治疗常见、多发、疑难重杂症,临床上可谓见病不却,屡获良效。


1.1通脉

通脉,就是疏通人体中因寒、湿、痰、瘀等而受阻滞的经络脉道,使气血在脉道里畅通无阻的运行。


人体经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易先感百邪而发生疾病。一脉既病,常见诸经,并可深入累及脏腑。因此,不论初病或久病,要使病体康复,必须首先通畅脉道。脉道通畅了,才可能引导正气顺利抵达病所,产生有效的抗御和排除疾病(邪气)的作用。故而,先父将“通脉”大法摆在了首位。下面是先父以奇穴处方,用九龙针法打通脉道,救治截瘫废肢的案例。


张某,男,30岁。1956年11月25日突然发生结核性脑膜炎。后双下肢遗留瘫痪。病后月余,两腿变为黑褐色,大肉脱落,失去活动功能。在四川多方治疗无效,遂专往北京协和医院。经国内外专家反复会诊,最终定诊是双下肢终身残废,建议切锯病腿,安装假下肢。失望之余,复回渝求先父诊治。病已3个月余。先父认为此病潜因于寒冷,受病于瘀血,导致脉道阻闭所致。遂用奇穴处方,选阳溜(阳陵泉穴直下1寸)、重海(环跳穴上2寸,向后横开1寸)、腰丰(第3腰椎正中旁开5分)、村白(解谿穴上4寸,胫骨外缘)、隐隐(足大趾内侧第1节横纹尽头处)等为主穴。其中阳溜穴用九龙针法。治疗7天后,双腿始有知觉,并能轻微移动。治疗17次能站立扶杖走平路,27次弃杖步行,共治49次而痊愈。后来重返工作岗位,1966年随访无恙。


1.2调气

调气,就是调节脏腑经脉之气,使失常的气机得以恢复,重新保持条达通畅状态。


脏腑经脉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脏腑经脉虚少不足,疾病多表现为虚证。反之,充盈有余,疾病则多表现为实证。由此可见,脏腑经脉之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性质、趋向变化及至康复,有着密切关系。调气的目的就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体内脏腑经脉气机得以平衡。


王某,男,16岁。1972年初夏其左腋极泉穴下方被同厂习武之壮年人用手指戳伤。当晚卧床不思饮食,继后高烧,昏睡谵妄。相继经各大医院急诊,检查其被击伤处没有指痕,也未见瘀血紫斑。胸片也无异常发现。经打针用药无效。已连续昏睡7天,不吃不喝,二便不下,腹胀如鼓。先父反复详细诊察,认定是穴位受击,穴闭经伤,心经之气不循常轨,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急用奇穴解穴通经。选阳胆(阳陵泉穴下2寸)、内关陵(内关穴上5分,两大筋内侧边缘)为主穴,用蛇行针法。治疗中,患者突然扬手踹脚,险伤医者。留针8min。出针后解下蕴久粪便,臭气熏室。次日逐渐神清识人,虚弱呻吟,尚能进食少许,1周后痊愈,至今无妨。


1.3助理脾胃

助理脾胃,是助长和调理脾胃功能之气,以达固护后天之本,增强人体正气,祛除疾病的根本治病大法。


脾胃为人之中堂,位于腹中,上通心肺之宣,下达肝肾之关,在人体中四通八达,起着中枢运转作用。如果脾胃功能失调,除本病之外,还可殃及其他脏腑,甚至引起全身病变。因此,治病以脾胃为本,是调整人体脏腑经脉功能,维系人体生命,康复病躯的关键。


李某,男,1966年就诊。因患骨髓空洞症后,丧失了劳动力已有2年。面目虚浮,肩臂及大小鱼际肌肉萎缩,双手不能固握,木仁不为己用。对针刺、穴烧、水烫等无痛觉。双手被开水烫伤起泡却无动于衷。先父认为此症多因用力失度,伤经动脉,久之气血失畅,肌肉失于荣滋所致。治疗当先调健脾胃,并贯始终,以助血气生化之源。选奇穴金龙(足三里穴下9分)、支管(脐中沿任脉线直上4.5寸)、逍遥(脐中向外横开3寸)。针法用补。同时还兼以通经活血之常法,选奇穴独山龙(哑门穴直下1寸)、二里半(曲池穴向肩部上2.5寸)、下元头(外关穴上1.5寸,尺桡骨间)等穴合方治疗。治疗1个月,患者双手对温、触觉感受增强,可勉强端饭碗,拿汤匙。治疗2个月后,可端面盆,提一桶水,但不能持久。治疗3个月余,对针刺、凉温触觉感受程度渐趋近于常人,而且萎缩之各部肌肉也逐渐隆起。治疗100天回家休养,不再治疗。1年后,恢复体力劳动。

2针按外治法

2.1渊源及特点

针按外治法历代尚未见专书评载,但对于运用针刺和按摩方法治病,在《内经》中则早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的论述。《素问·调经论》中更详细记述了针与按在临床治疗上的作用,“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收之,刺而利之……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历代医家根据《内经》要旨,发展了针与按的治疗方法,并使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尤如针刺与灸法配合一样,独自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针按外治法。


针按外治法,是通过针刺和按摩两法有机结合,恰当施用,以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达到调整人体脏腑经脉功能之气,有效地防治疾病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临床上,针按外治法与内治法一样,能够单独应用,并且能有效地治疗多种疾病。


2.2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针按外治法治疗疾病,获取疗效,至关重要的一环。历代医家据《内经》之理,探民病之情,逐渐创造积累了多种疗效很高的针刺手法。这些手法,至精至巧,治疗疾患,疗效昭彰。故民间有“针之微,妙不可言”之说。由于封建思想影响,往往是针之微处,不传旁门,徒儿之中,只传嫡子。所以致使有些精巧的针刺手法,在民间隐而不露,自生自灭。先父生前所用针法,有些就是秘而不宣的。这些针法,常常要求术者心手合一,注重力度和气势,不仅用针要稳,而且要快、要准。学术界曾评说“万氏针法力厚势猛”。从某种角度上讲,此语点画出了先父在用针时的神韵。以下是初步整理出的,先父的部分临床常用的针刺手法。


九龙针:选针九枚,同时扎入穴位,针尖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和一个中央位置排布。中央针深,八方针浅。用针时,将丹田内气,运用手指,意传针柄,经过针体,透入穴位。此法常用于脉道不通,经脉枯萎之证。


蛇行针:左手持针体,右手推进,其针柄如蛇尾,左右摇摆,针尖则逐步刺入穴位深部。此法注意行针摆动角度,不可过大,以免引起滞针现象。出针时,注意退针方向,何路而进,何路而出。不可造次,猛烈拔针。此法常用于小儿痿证、中风偏瘫、经脉瘀阻等病证。


反盖针:针向前斜刺约二分深,然后按柄折转,使针尖由前位转而向后位,挑动部分孙络,然后向后位方向继续深针,达到应到深度。常用于面瘫,筋弛等病证。


提钩针:针入穴位应达深度的一半,左右捻转针柄,使针体左右摆动旋转各半周,然后,将针微微上提,令针处皮肤表面升起突凸状小丘,随后按针,向下深刺到位。常用于筋损伤,脏垂,小儿疝气等病。


螺旋针:行针状如盘龙绕柱,由浅及深,慢慢抵达穴位深部。用此法,详细检查针体质量,以免折针。出针之时,不能猛烈劲出,当循原路,缓缓而出。常用于经脉痹阻之肢体不仁,疼痛诸证。


曲折针:右手持针,进入皮下,先左后右,相继各斜刺1分许深,然后直刺进入穴位应达深度。常用于风湿麻木,寒湿痹痛,中风偏瘫等病。


单手针:用食拇两指握固针体,稳健快捷地刺入穴位一定深度,不加捻转提插,唯轻轻疏动针柄,待针处起丘,立即拔针。常用于婴幼孩童之疝气、腹泻、高热、急惊等证。


点击针:拇食指持针体下端,中指叩击穴位,随即下针,动作疾捷,稳健寓于快速之中,恰如蜻蜒点水,常在眨眼瞬息之间。可令穴位出血。多用于温病发热阶段及眩晕、头痛诸病。


双飞针:手持两枚针,同时刺入穴位,然后分柄上下两个方向,相向斜刺达到一定深度,透视针形如X状。此法常用于气机失调,经脉上下不通之痛证。


中气针:又名二指气功针。针入穴位,术者拇食二指固握针柄,推进之时,并将丹田之气,意贯针尖。此时,术者能够详细体察到,针下有否如游鱼吞铒,或如探望空幽之堂的感觉,并且通过穴位得气的盈虚情况,可以预测针治的效果。病人接受此法,多见针下局部有热感,有时热感可流传全身,肌肤表面有时甚至有溱溱之汗。此术常用于脏腑久病,经脉废萎及虚寒证。


上述10种针法,本身不含补泻意义。其补泻手法的施用,应根据疾病性质而定。一般来说,补法是从上至下推动针柄,泻法是由上而下刮动针柄。补泻手法,常常在行针完毕,留针体内时进行。


2.3按术手法

按术,以手指刺激穴位为主,能疏通经脉调畅气血,调理脏腑气机,可补针刺之不足,与针刺术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先父按术,以太极内功为基础。


点穴法:选定穴位,以食指或中指点击,轻重适度。局部常有酸、胀、重、疼、麻等得气感觉,可在留针或出针后运用。常用于治疗痹症、痿症、偏瘫等病。


压穴法:以手指按压穴位,力度适当,紧压不松,维持相应时间。常用于痛证、虚证。也用于急救晕倒跌仆。


提穴法:以拇食中三指拿住穴部深居的筋肉肌腱,向外提起,轻重恰当,然后快速松手,使被提起的筋肉肌腱弹回原位。以此震动穴位,传导经气,达到疏通经脉的作用。常用于肌肉不仁、痿证、扭伤风湿等病,也用于晕针或昏迷。


掌烘法:术者意引丹田之气,贯于掌中,使掌心发热,然后用手指点击穴位,接通气流。继而以掌心对准被点击之穴位,相距一定距离。这样不接触患者皮肤,也常有被热气烘蒸或被风吹拂之感。多用于筋骨损伤;血虚失荣及脏腑虚弱疾患。


掌击法:以手掌骤击患者穴位局部。术者之手掌以内气贯注。出手击拍之时,术者之手似重非重,似浮非浮。骤然击下时,轻重适度。此法又名气掌。病人接受气掌,常有震惊感。多用于跌打损伤所致的经脉阻闭之证,如腰扭伤等。


先父的按术,不同于推拿按摩专科所用之法。其特点是多以内气为基础,施术时间短,手法变化多端。并且先后分明,缓急有序,错落有秩,跌宕起伏,有如行云流水,又似拨弄琴弦,犹有音韵节律之感。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