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风道骨,克己度人——道教的人格理想

 李明旭 2018-08-05
一、万物之灵要求完美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中国人常常称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是“高同亮节”。这个“高风亮节”的体现,一般人就认为体现在三句话里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前不久又有人给它加了一句:“时髦不能动”,这也算根据当今时代的特征而有所发展吧。面对富贵却不沾染醉生梦死的恶习,面对贫贱却不改变自己追求的目标,面对强暴却不卑躬屈膝宁愿牺牲,或者面对潮流却不追随风气洁身自好。这样的人无疑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是“高风亮节”。

道教赞成人具有高尚的人格,因此,道教中人在入世活动中,无疑也追求“高风亮节”,也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人格的目标。不过,道教因为又有自己信仰的追求,所以,道教称具有完美人格的修道人为“仙风道骨”。仙风道骨包含有崇敬修道人的身体和精神风貌的意思,就是指身体瘦削而精神矍铄,炯炯有神,智慧超群,道门中从来不称扬身体富态的道士是“仙风道骨”。另外,仙风道骨的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指具有高深的道学修养和精湛的道教法术的人。

道教的完美人格的标准是有其教义思想作为依据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教的基本经典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地位确定为与道和天地万物同等重要,将人可能达到的一切提升到了无比崇高的高度。道教《妙真经》称:“一切万物,人最为贵。”《皇人经》更加明确地指出:“人是有生最灵者也。”因此,在道教的教义思想中,“人”的理论地位就是“最贵”和“最灵者”,人也可能做到“最贵”和“最灵”。

人的这一崇高地位是同道教对于人的来历的解释分不开的。《洞玄九天生神章经》说到,“人之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育养,九炁结形,故九月神布炁满能声,声尚神具,九天称庆。”一个人的出生并非普普通通的事情,而是由于天地交运,三元养育,九炁凝结的结果,结炁为精,精化成神,神变成人,所以,人乃是九天之炁凝结而成的。《洞玄九天生神章经》还说到:

太一执符帝君品命主录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监生,圣母卫房,天神地祇,三界备守。九天司马在庭东向,读《九天生神章》九过,男则万社唱恭,女则万神唱奉。男则司命敬诺,女则司命敬顺。于是而生。九天司马不下命章,万神不唱恭诺,终不生也。

这段经文告诉人们,人的出生对于人和神来说都是十分郑重的事情。不管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或者在贫贱的家庭,也不管出生的人将来是尊贵的人,或者是普通的人,他们的出生都曾经得到过天神地祇等神灵的勒籍(即登记在册)、定算(确定年寿和命运)和唱读(临出生前的批准、告诫和祝福)等等的手续。不经过这样的手续,人是不可能出生的。正因为如此,人的身体也是神仙的骨肉,具有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

人既然具有“最贵”和“最灵”的地位,自然,在降生以后人应该具有高于万物的完美的人格。所谓人格就是人的尊严、价格和道德品质等等的总和,它表现为人的尊严、责任、价值和品格等各方面。人的“最贵”和“最灵”的地位,来源于“道”和道炁的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完美人格正是体现了“道”的尊严、责任、价值和品格。人的“最高”和“最灵”正是“道”的最贵和最灵的体现。对于一个道教徒来说,他们在社会生活和修道生活中的人格表现,正是“道”的最贵和最灵的具象的体现。

完美的人格,首先是一种人的品格。尽管道教是一种宗教,道教徒是有神论的信仰者,但是,道教徒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同其他不信仰有神论的人或者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一样,都有作为普通的社会人应该具有的尊严、责任、价值和品格,例如:自尊、自觉、自律等等。因此,道门中人同样以“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乃至于“时髦不能动”为人生的座右铭。

完美的人格,其次又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它应该远远超出一般社会人的人格水平的,是能够体现“道”的尊严、责任、价值和品格的人格。《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六的《三百大戒》称:“当忍人所不能忍,当割人所不能割,当衣人所不能衣,当食人所不能食,当学人所不能学,当容人所不能容,当受人所不能受,当断人所不能断。”能够做到这样八项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能够忍受别人不堪忍受的事情,能够坚持别人不可能坚持的事情,这样的人格水平自然超过一般人的水平,自然是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了。

在道教中,最能体现完美人格的是那些曾经降世的神仙的事迹。这些神仙由于种种原因来到人间,以言语和文辞教化民众,以行动感化民众。他们留在人世的大量活动的事迹记载,正是道教人格“最高”和“最灵”的展现,也是教育一代代道教徒磨炼自己完美人格的生动榜样。

已故的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道教全真派宗师傅元天道长,生前在1990年北京白云观律坛传戒的时候,曾经开示说过:“自古至今,没有不爱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社会道德的神仙”。傅大师的话明确指出了道教神仙在人世的完美人格,告诉我们,道教的神仙都是“道”的至善的化身,也是道教为人处世、修真学道的榜样。

二、忠孝立本

人格是通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道教的人格理想的首要的内容是道教徒在认识社会以后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及其在品格的表现。

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卷一百一十四“某诀”称:“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行孝的人,在活着的时候能够得善籍,天年以后,就能够上天,“为天领职,荣宠日见。天上名之为孝善神人,皆为神所敬”。这就是说,行孝可以成为得道成仙的途径,也是成仙的一个条件。行孝的人,不仅仅是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还应该推及到社会、民族和国家。《太平经》说:

不但自孝于家,并及内外。为吏皆孝于君,益其忠诚,常在高职,孝于朝廷。郡县出奇伪之物,自以家财市之,取善不烦于民,无所役。郡县皆慈孝,五谷为丰熟,无中夭之民。天为其调和风雨,使时节。是天上孝善之人,使不逢灾害,人民师化,皆食养有顺之心,天不逆意也。是善尤善,孝忠尤孝,遂成之。

从孝顺父母长辈推及到忠于君王,忠于朝廷,进而善待百姓。这样的说法是说孝和忠并不矛盾。忠就是孝,而且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大孝。只有行孝的人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而忠诚于国家和民族才是更加孝顺。众所周知的中国历史上岳母刺字的故事,就是岳飞孝顺母亲,而母亲深明大义,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于岳飞背上。岳飞受母命,以忠为大孝,为保卫国家民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道教六十位大岁神都曾经降生于人间,其中有不少武将,他们就都忠于祖国、忠于中华、忠于中华民族的典范。例如:

壬子太岁丘德降生于北宋末年。当时,北宋面临着金元的入侵,国势垂危,朝廷中主战和主和两派斗争十分尖锐。每个人都要面对是否忠于朝廷的考验。壬子太岁降生于国家患难之际,在建炎三年(1129年)随着洪皓出使金朝,为副使。金朝用高官厚禄,诱使洪皓和丘德等投降金廷,洪皓和丘德等坚决不从。于是金廷就把洪皓和丘德流放到了北方的冷山,让他们住在泥土和木板的房子里,柴火烧光了,只能靠拣马粪当燃料,烧点面糊充饥,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丘德等被拘禁在冷山整整十五年,胡须和头发都熬成雪白,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直到绍兴十四年(1143年)才被释放,回到宋朝故乡的土地上。

辛丑太岁杨信降生于汉代。汉武帝为了求得社会安定发展的局面,曾经派遣了许多使节出使周边国家,以修好邻国,争取发展的时机。众所周知的“苏武牧羊”就是其中一个使节的故事。苏武忠于祖国、不辱使命,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教育了一代代中华子孙。辛丑太岁杨信也有类似苏武的经历。杨信在元鼎(前116-前111年)时,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看见杨信既非王族又非大臣,只不过是一介书生,就屡加刁难。但是,杨信忠于朝廷,刚强正直,忠贞不二。单于要召见杨信,杨信手持高高的使节,不肯离手,进不得单于的帐幕,于是,单于没有办法,只能把座椅搬出自己的穹庐来面见杨信。双方在谈到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的条件的时候,单于提出汉朝要送大量丝绸和食物给匈奴,而杨信则寸步不让,提出要将单于的太子送到汉朝作为人质。杨信的出使和谈判,虽然没有结果,但是,为汉武帝争取到了征服四邻的时间。汉武帝向东征服了濊貉等,向西打通了通向月氏和大夏的通道,阻断了西域各国的联络和往来,分裂了匈奴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样就为汉代的强盛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匈奴眼看汉朝越来越强大,这样才无奈的将杨信送回了中国。

壬早太岁刘旺降生于明代,身为都指挥使。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鞑靼兵骚扰边境,使得边疆民众惶惶不安。刘旺率儿子塔斯就在古城堡设置埋伏,准备伏击入侵者。鞑靼兵来侵犯的时候,刘旺和他的儿子英勇出击,同鞑靼兵大战,但是因为孤不敌众,援绝矢竭,突围又不得出,情势危急。鞑靼兵胁迫刘旺父子投降。刘旺说:我是为国家镇守边关的,发誓要同边关同存亡。于是刘旺父子都英勇地牺牲在战场上。

己酉太岁程宝在五代十国时降生在南汉,忠于国家,勇猛不屈。当时有个杨廷艺密谋叛乱,就收养徒弟三千余人,准备夺取交州。而交州守将李进因为收受杨廷艺的贿赂,明知情况异常,也不加防范和举报。长兴二年(931年)冬,杨廷艺起兵叛乱,围攻交州。李进吓破了胆,逃回京城,被南汉皇帝诛杀了。南汉皇帝就派程宝带兵去救助交州,但是,为时已晚,没有抵达,交州就被杨廷艺攻陷了。程宝在交州城外攻打杨廷艺,因为长途行军,兵力疲惫,不敌而死。后来,杨廷艺被镇压,程宝的英勇业绩也得到了朝廷的恩赐和传诵。

一个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人,自然忠孝俱全,当他们肩负国家和民族的重任的时候,自然显示出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三、克己爱人

道教以“道”和“德”为基本信仰,道生天地万物,德养天地万物,因此,道德都是天地万物之母,自然是最尊贵的。不过,道和德生养天地万物,却并不把天地万物占为己有。《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称,“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是最高深、最奥妙的意思。这段话告诉每一个修道的人,像道德生养天地万物一样,不管自己付出了多少,作出了多大的贡献,都不能将贡献视作己有,都不要自以为是,都不要认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都不要去主宰别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而要让别的事物独立自主地生存和发展。这样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思想,延伸到道教的人格理想的范围之中,就要求道教徒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人,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同时热爱别人,热爱天地万物。

道教六十位太岁神降生于人间,其中有不少是为官的,他们一生从政,处处把民众的疾苦放在首位,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勤政为民。例如:

庚子太岁餐秘降生在明代,又名卢熙,卢秘任睢州同知。明代经过元末的社会剧变,动乱刚刚平定,人民极需休养生息。卢秘减轻百姓的赋役,让百姓生活恢复生机。当时正巧有御史衔命,搜罗旧军籍的人充当工役。睢州百姓中间符合充役条件的有上千人。卢秘为了百姓的生计就隐瞒了实数,只上报了几个人。御史大怒,就将睢州的功曹抓了起来,一定要睢州按照实数充役。睢州其他官吏都害怕了,想照数实报。卢秘说:我是百姓的父母官。百姓都没有了,我还当什么睢州的父母官。于是,卢秘就亲自去见御史,对御史说:睢州应召的旧军籍人就是这几个,你一定要强制招募,百姓就会离散,只剩下我一个同知在,那么,你就把我抓去充当工役吧。御史大怒,斥骂卢秘。卢秘坚定地站着,不离开。御史无奈,不得不接受卢秘的报数。卢秘在任中间不幸逝世,居然连发丧的钱也没有,只得由官府为他举行丧礼。开丧的那一天,睢州的官吏和百姓哭着为他送行,睢州的大路上挤满了人群。此时,天亦为之动容垂泪,大雨倾盆。可是,为卢秘送行的百姓没有一个退避躲雨的。

丙辰太岁辛亚降生在隋代,又名辛公义。开皇初年,辛亚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当时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辛亚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亚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亚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一个以民众和他人利益为重的人,自然克己爱民,当他们肩负一定职务的时候,自然显示出爱民如子,清正廉洁,富贵不能淫的人格。

四、清心寡欲

人格并不只是人的一种理论性或者思辨性的品质,而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展现出来的品质。人格也不是一种先天的品质,而是在后天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和磨炼出来的。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总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认识、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来确定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在说到元始天尊讲经,感化天人,咸行善心以后,国人出现了一片太平景象,“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女自,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这里说到的十个“不”字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提出的对于人的行为的要求。如果我们从肯定的角度来说这样十个内容,那么,与不杀相对的就是贵生,与不害相对的就是惜物,不嫉相对于仁慈,不妒相对于宽容,不淫相对于贞洁,不盗相对于诚实,不贪相对于寡欲,不欲相对于清心,不憎相对于博爱,不女自相对于乐观。因此,相对于十“不”的肯定的说法,大致就是贵生惜物,仁慈宽容,贞洁诚实,寡欲清心,博爱乐观。可以这样说,有了这样十种优良的品质,加上前观所述的忠孝立本和克己爱人等,无疑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格。这样的人无疑也是完美的人了。

认真分析这样肯定和否定的十个方面的内容,人们自然会发现,导致人们出现杀害,嫉妒,淫盗,贪欲和憎女自等行为的,就是人的欲望。而要做到这样十个方面的要求人就必须让自己保持清心寡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三天内解经》卷下也称:

学道有家、有身、有心,有此三者,则贪欲不灭,妒害不除,神真高游,思念无感,众魔不伏,可谓有有竟不有,无无无不容,恬然无为,不有辞辩,似顽似鄙,不生不死,无有反复,此之妙哉,深矣毕矣。

修道的人将“家、身、心”等三者都能够淡泊处之,视有若无,那么就不会产生贪欲。没有了贪欲,自然就不会产生杀害,嫉妒,淫盗,贪欲和憎女自等行为。因此,有高尚人格的人一定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欲望往往能够诱使意志不坚定的人做出许多丧失人格的肮脏勾当来。

六十甲子太岁神中,有许多降生于人世的神灵,都以自己无贪欲的行为教化世人。例如:

壬午太岁陆明降生于明代,少年聪慧,习儒有成。中了举人,终身好读书,没有一天释卷。做官的时候也以道守官,不献媚于上司。当时有两兄弟争夺财产,陆明就耐心劝说,帮助他们辨别是非曲直,最后说得他们觉悟戒除贪欲,手足情深,彼此忍让,得以继续同居。陆明为官严格坚毅,措施有方。凡是官衙内有所举措,百姓还没有感觉疲累,事情常常就办成了。

乙亥太岁谢太降生于明代,又名谢廷辅。谢太在山路上拾到一个包裹,里面有银子四百两。他就用衣服将包裹覆盖在地上,坐在山路上,等待失主来取。一天过去了,失主没有出现。他就将包裹收拾回家,搁置在房子的梁上,怕别人再来偷取。第二天,谢太再去山路上守候,结果看见一个人边骑快马,边大声叫喊有没有人拾到包裹。谢太主动上前邀请骑马的人回家,一边用饭菜招待他,一边询问他有关包裹的种种。在问清核实以后,谢太就将梁上的包裹取下来,交还失主。失主感动地说:我是为主人管理官家之事的。这次东西丢失,如果找不回来,那就性命难保了。现在承蒙你救了我的性命,我愿意拿出一半来作为酬谢。谢太不接受这笔钱。失主又说要将此事告诉官府,给以表彰。谢太也不同意。谢太路不拾遗又不求报答的善行,后来得到了好的报应。他的子孙都升官直至翰林。

乙未太岁杨仙在宋代时降生在淄齐之地(今山东省中部)。杨仙幼年时就喜好成仙方术,对于世俗的地位和利益,看得很淡薄,还常常隐居和游历各大名山。杨仙在山里,能同虎豹等猛兽戏耍,如同对付小鸟和小鸡一样。郢州(今湖北省汉江流域)有朱司户仰慕杨仙,就请杨仙到自己家里居住,达数年之久。杨仙从不追求世俗的利益,也不拘泥世俗礼仪。说话简短,意义精炼,预测事物,准确如神。有一天,杨仙喝酒以后说,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于是毫无病痛而仙逝。朱司户就将杨仙的骨骸安葬在山里。过了两年,朱司户去京城,在路上忽然又见到了杨仙。杨仙的音容笑貌都同以前一模一样。朱司户问杨仙过去的事情,杨仙也不回答。朱司户回家以后,上山将杨仙的墓挖开,发现里面是空的。于是,就在墓旁修建了一座塔,以志纪念。

一个淡泊人生、清心寡欲的人,自然是不贪不色、不馋不拿、不求名利的,不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上,都能显示出贫贱不能移的高尚人格。

五、勤奋不已

人格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磨炼出来的,因此,道教的人格理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也就是说,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总是一个勤奋不已、勇于磨炼的人。那些玩世不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的人,不可能有健康和完美的人格。

《修真十书》卷四“修真辨惑论”称:“天下学仙者纷纷然,良由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勤,乃至老来甘心赴死于九泉之下,岂不悲哉。”这段话虽然是针对修炼养生而言的,但是其中揭示的道理却是人生普遍的真理。其中的意思是说:学习了,却担心找不到引路的人,有了引路的人却又不肯努力去做,做了却又不能坚持勤奋,最后,到了年纪已经老了的时候,只能无可奈何、一事无成地死去。这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吗?

清代高道刘一明在《道书十二种》的《悟道录·高台大树》中也说到:

百尺高台,从地而起。十围大树,自蘖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盖以由来者渐矣。吾之观此,因悟的深造自得之道矣。夫性命之事,为天下第一大事。保全性命,为天下第一难事,非可容易而成,非可躐等而求,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去,一事事阅历,自卑登高,由浅入深,渐次用功,不计年月,不堕志气,终必到得意之处。万不可因循过日,半功而止,自贻伊戚。特以经久不易之事,必须经久不已之功而方成。倘始勤终怠,或悬空妄想,而欲保全性命,以成天下希有之事,万无是理。

这段话虽然针对修炼性命而言,但是其中也反映了人生普遍的真理。百尺的高房子,是从平地一点点盖起来的。十围粗的大树,是从细枝一年年长粗的。人生道路上,不论是什么样的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勤奋地去做,一步步走去,一事事阅历,自卑登高,由浅入深,不计年月,不堕志气,不失信心,终于一定能够达到得意之处。这里最重要的是勤奋不已。刘一明还在《通关文·懒惰关》中严肃地批评了“世间糊涂学人,一功不立,一德不修,只图安乐,怕受辛苦,见出力之事而远避,遇行功之处而退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闲游浪荡,悬虚不实。即遇明师,妄想一言半语,大彻大悟,外妆老实,内藏盗心。又不肯细心穷理,又经不得陶冶磨炼,三朝两日,求诀不得,以为无缘,即便远去。更有一等造孽罪汉,不怨自己无志,反谤师尊吝啬,结仇于心,终身不释,如此行为,既无长久志气,又无学道真心,不但难上天堂,而且反堕地狱。”尽管这里批评的是在修炼养生中的种种懒惰行为,但是,这些懒惰行为却是人生各个时期、各种场合都会发生的。如果这样的懒惰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改正,那么,不管你在人生道路上做何种工作都是要失败的。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用现代人的话来说,那就是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这是不足为怪的。

人具有“道”性,“人”的理论地位是“最贵”和“最灵者”,人也可能做到“最贵”和“最灵”。但是,每个个人的“道”性却是依靠人自己在学道修道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逐渐认识,逐渐展现出来的。人只能逐渐认识“道”,人的道性也只能逐渐展现。因此,“仙风道骨”的人格也是逐渐认识,逐渐展现,逐渐完成的。在这个“逐渐”完成的过程中,追求“仙风道骨”的学道人可能会不断出现缺点和错误,并在领悟以后,不断改正缺点和错误。对自身缺点和错误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悟道修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一个学道修道的人,为了具备“仙风道骨”的人格,可能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需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欲望,时时刻刻保持清心寡欲,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立刻斩断欲丝,按照道教的规戒谨慎行事,安身立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