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的公主!” 题图/《美丽人生》 父亲节那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如何为人夫、为人父,这部电影给出了教科书般的答案。每个男孩在成为父亲之前,都应该去看看《美丽人生》。 在影片中,犹太青年圭多和妻儿身陷死亡笼罩的纳粹集中营,为了保护儿子,圭多用智慧与生命,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为了让儿子相信这是一场游戏,面对纳粹的枪口,圭多迈着正步微笑赴死。 在看这部电影时,我悲哀地发现,父亲与父亲之间是不一样的,有的父亲用尽智慧与生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快乐和天真。有的父亲用尽力气与脾气,是为了摧毁孩子的快乐和天真。 而后者常常自我感觉良好。 父亲如此,母亲亦然。大多数父母依然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把一味的付出、妥协、溺爱、控制看作是爱孩子的表现。 但真正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爱,应该是充满柔情与智慧的。 就如同方太这支广告展现的“爱”一样: 从一开始 他们就决定 要用一生去完成这件最重要的作品 耐耐心心 用手心的暖 予她质朴性情 用指尖的柔 予她风骨与韧性 纤毫磨砺 予她优雅姿态 多和世界拥抱 少一些对抗 予它清新底色 悦己而不媚人 再将她交于烽火骄阳 予她自我蜕变的勇气 孩子是父母今生的杰作 爱不释手 却终究慨然放手 感谢爸妈予我生命 感谢咱爸妈 予我另一半生命 广告文案写得质朴柔和,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愈读愈是喜欢。 这是方太在父亲节推出的广告,与其他品牌在父亲节致敬父亲不同,方太礼赞的不仅是父亲,还有母亲及另一半的父母。 同时,它的情感基调也不是沉重或催泪,而是以轻盈的姿态,娓娓展现父母用心哺育子女成长,最终慨然放手的心路历程。 在广告中,方太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家庭变成了一个个陶瓷作坊,父母们围于桌前,耐耐心心、满怀柔情打磨瓷器每一寸的肌理,再以烽火烈阳淬炼,直至成型。 坦白说,我很欣赏广告的隐喻- 小孩就如同陶瓷一样,幼时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广告末尾有这样动人一幕:父母推着“孩子”前进,直至与另一个人拥抱。镜头拉远,“孩子”背后站着两对父母。 此时字幕淡出:感谢爸妈,予我生命;感谢咱爸妈,予我另一半生命。 看完这支广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孩子之于父母,究竟意味着什么?父母之于孩子,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广告给出了一个在许多亲情广告里,乃至现代家庭都有意无意忽略的答案: 父母应是孩子生命中的摆渡人,他们要做的事,不是告诉孩子在哪里登岸最安全,而是教会他们抵御大风大浪的勇气、智慧,然后慨然放手,让他独自面对人生巨浪。 可我们在广告里看过太多脸谱化的、沉重的父母形象,他们一辈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老了翘首以盼,就等子女回头。 也从新闻或者现实里见过太多父母极端的教育方式,不是放任生长,就是过分管制。不以“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为己任”,而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过完这一生”。 所以,如果回过头来再去重新审视TVC里的文案,你会发现,广告塑造的父母形象和传递出来的家庭教育观,难能可贵,也打动人心。 从一开始 他们就决定 要用一生去完成这件最重要的作品 耐耐心心 用手心的暖 予她质朴性情 用指尖的柔 予她风骨与韧性 纤毫磨砺 予她优雅姿态 多和世界拥抱 少一些对抗 予它清新底色 悦己而不媚人 再将她交于烽火骄阳 予她自我蜕变的勇气 孩子是父母今生的杰作 爱不释手 却终究慨然放手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说:
我想,对于已为人父、为人母,或者即将为人父、为人母的你来说,扪心自问,你是真的希望孩子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在以爱之名,让他去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是一个值得你深思的问题。 评论不妨来聊聊: 你对这支广告的看法。 创意广告坊 一个广告人的自媒体 如何成为一名好文案? 如何发现好广告? 如何想出拍案叫绝的好创意? 拿起手机扫一扫 你想要的答案 这里统统都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