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6年8月2日,在意大利南部爆发了史上著名的坎尼会战。对战双方一边是迦太基的年轻将领汉尼拔,另一边是两位罗马执政官盖乌斯·特伦提乌斯·瓦罗和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 两年前,汉尼拔率领一支军队孤军远征,翻越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是为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是第一次布匿战争时的迦太基名将,但是败于罗马人之手。汉尼拔很早便被赋予了复仇的使命,他9岁时就在祭坛前向神发誓,永世与罗马为敌。 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一共有三次,“布匿”是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战争名称便显示出,这是胜利者书写的一段历史。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从地球上抹掉了迦太基城,其数百年的威名与繁华就此灰飞烟灭。 在战场上,迦太基人从来不是罗马人的对手,其实他们压根不该与罗马人为敌。迦太基人是商业民族,罗马人是战斗民族。迦太基的军队通常都是雇佣军,军纪与忠诚通常难以保证。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就不经意触发过一场雇佣军之乱, 罗马则全民尚武,下至平民上至贵族都把战场当做荣耀之源、进身之阶乃至发家致富之所。后来的“史上最老赖“尤里乌斯·凯撒就是靠打仗还上的债。 然而不幸中的万幸,迦太基出了一个汉尼拔。汉尼拔不仅是那个年代最伟大的将领,而且是人类军事史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天才。但这个万幸其实是迦太基更大的不幸,如果没有汉尼拔,也许就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会继续向罗马人俯首称臣,靠他们的经商天赋安享太平。 但是至少在汉尼拔在意大利征战的最初几年,迦太基这个终将沦为霸主陪衬的“老二”,真真切切地做起了大国崛起的美梦。这场梦在坎尼会战之后达到巅峰。 坎尼会战哪怕对汉尼拔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场足够解渴的胜利。罗马军队有8.7万人,汉尼拔麾下只有5万人左右。但是汉尼拔靠着卓越的指挥才能,生生碾压了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 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跟中国古代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很不一样,不是火烧连营,不是设伏偷袭,也不是对方士气不振一触即溃。事实上,战前罗马人志在必得,一大批元老为了蹭热度随军出征,最后都成了送人头。这场胜利是通过艰苦的阵地厮杀取得的。 最终7万名罗马士兵战死,另有1万人被俘。29名罗马高级军官和80名元老院成员丢了性命,其中包括一名执政官。 第二天战场上的凄惨景象是:“成千上万的罗马人倒在那里,步兵和骑兵的尸体交相枕籍,是命运让他们在战斗或逃亡的过程中一起死去的。……一些人被发现时,头是埋在泥土里的。他们显然在地上挖了个洞,然后把泥土堆积起来,盖住了自己的脸,就这样把自己活活闷死了。”有学者估算,当时有600万磅的人肉留在那里腐烂。 之后汉尼拔派他的弟弟马戈回迦太基求援,马戈为了增加说服力,把成筐的金戒指倾倒在长老议事厅的前庭,这些都是从坎尼会战中罗马元老和骑士手指上撸下来的战利品。 汉尼拔这方只有5500-8000人的死伤,其中至少一半还是半路加入的凯尔特人,核心部队基本完好无损。 加上之前的几次胜利,汉尼拔在短短两年里消灭了10万多名罗马士兵。更重要的是,他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一名亚历山大大帝一样无往不胜的征服者,而当时整个罗马都没有一名与之匹敌的将领。历史证明,一直到十几年后,罗马才涌现出一名能战胜汉尼拔的将领,那就是“非洲征服者”西庇阿。但当时的西庇阿还只是刚从坎尼会战中捡回一条命的年轻人,没人知道他会成为汉尼拔的克星。 总之,汉尼拔认为是时候结束战争了。他对那些罗马战俘发表演说,他无意与罗马死战到底,他只是为了让祖国能够享受一个主权国家的荣誉。上次我们打输了,我们割地赔款投降了,这次你们打输了,该你们认怂了。 于是汉尼拔派了一名军官带着10位战俘前去罗马,他为罗马战俘开出了一个毫不过分的赎回价格,使团还带着一份以迦太基名义发出的和平条款。他或许以为,罗马人没有理由不投降。 但是罗马不是迦太基。 罗马元老院告诉前来的迦太基军官,罗马人不会接待他们,而且他必须在夜幕降临之前离开罗马的土地。元老院不仅拒绝接见那10位战俘代表,而且毅然表示,罗马绝不会赎回战俘,因为这些战俘违背了战斗之前立下的誓言。元老院甚至禁止这些战俘的家人私下募集资金赎回这些战俘。 在不世出的汉尼拔面前,罗马人一败再败,损兵折将。短短两年时间,无论普通士兵还是统治精英都折损严重。坎尼之战后,罗马城里几乎家家都在哀悼亲人。而且在可见的未来里,罗马人完全看不到战胜汉尼拔的希望在哪里。 但是罗马人只有一个态度:继续战斗。 迦太基出了一个汉尼拔,但迦太基仍是迦太基。罗马没有汉尼拔,但罗马决心等待自己的汉尼拔,在那之前付出再多的鲜血也在所不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最危险、最无望的时候,才能显出自己的本色。坎尼之战的失败比任何一场胜利都更能显示罗马的强悍与坚韧。而有了汉尼拔这块磨刀石,罗马才终于凤凰涅槃,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而汉尼拔的悲情就在于,他的敌人是罗马。如果敌人是波斯,他也许成了亚历山大。如果他生在罗马,他也许会成为凯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