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清崇德八年八月,太宗猝死在松锦大捷之后。 他对自己的死,早有预感。他在最爱的关雎宫宸妃死后,经常生病,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清太宗实录》卷五十八) 他享受着臣民们的山呼万岁,还是怕死。正是因为怕死,导致了他临死前来不及指定接班人。 他最想立的储君,早在几年前便夭折了。那还是一个婴儿,就因为是宸妃所生,所以皇太极在其初生,大赦天下,准备立储。 皇太极 可以说,皇太极已经大权在握,可以专断继承者的国本要务,以彻底改变太祖努尔哈赤几番择立储君而不成功的历史。 他也应该指定接班人,毕竟他的即位,也导致了一场宫廷争斗,更为后世留下了“太宗原系夺立”的传言。 但是,他的接班人福临六岁登基,是为顺治帝,却没有先帝皇太极的遗诏。顺治帝仍为后金初期汗位推选制的产物。 如果不是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的争夺战,势均力敌,福临是不可能成为顺治帝的。这一场争夺,带动了八旗势力的积极参与,分为了几股势力: 多尔衮除了自将的正白旗拥戴,还得到了胞弟多铎的镶白旗支持。多铎和他们的胞兄阿济格多次力劝多尔衮夺位,多尔衮有顾虑,犹豫不决。同时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多铎也有非分之想,而且同豪格往来密切。 豪格领正蓝旗,得到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镶蓝旗支持。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心腹重臣,自然力挺豪格。然而,从后来多铎给豪格带话说“和硕郑亲王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来看,济尔哈朗对豪格自身的性格弱点还是很失望的。 老资格代善,太祖朝的储君和大贝勒,太宗朝的和硕礼亲王,是两红旗的总负责人。他也有资格争夺皇位,但他不敢倚老卖老做出头鸟,招致其他六旗的群起而攻之。他持两不相帮的态度,但对皇太极扶持的少壮派政敌多尔衮即位是绝对不支持的。 而在八旗中,势重人多的两黄旗,以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在皇太极驾崩后,为立皇储紧锣密鼓地进行动。他们前往豪格府上,密谋要拥立豪格为帝,同时以福临为太子(这应该是福临成为顺治帝后,大臣们媚上的一种新表述)。他们要维护皇权的正统,自然得到了范文程、洪承畴等朝中汉臣们的支持。 这样的局面,随时都可以引发一场流血事件,随时都可以将新生的清朝皇权推至万劫不复的深渊。 《孝庄秘史》中马景涛版多尔衮 二王争夺,让多尔衮有所忌惮的是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大臣。他们在皇家决断的最高会议上,张弓搭箭,死忠先帝,迫使最有希望也最有能力的多尔衮,最后选择了退让。 两黄旗大臣支持豪格的本质,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军功卓著,又是旗主,但是其母只是皇太极的侧福晋,成为了明显的弱势。从清朝历代封爵皇子的情况来看,满人还是有优先考虑嫡子的情感成分。 所以,两黄旗真正支持的是皇太极的皇子即位,不仅仅是已成年的豪格。崇德五妃中,麟趾宫贵妃所生的两岁娃博穆博果尔、永福宫庄妃所生六岁童福临,在清宁宫国君福晋无子嗣的情况下,更有机会。而且,以退为进的多尔衮在谋求摄政或者辅政的前提下,也希望是幼主,而不是一个成年人即位。 崇德五妃都来自蒙古科尔沁,她们在此关键情势下,抱团谋求自己的儿子承继大统。 然而,她们内部出现了问题: 一、麟趾宫贵妃位号在永福宫庄妃之前,但她的儿子年纪太小,皇太极的儿子中曾出现过三个幼殇。故而,博穆博果尔的继承权,被年龄严重弱化了。 二、庄妃十三岁嫁给皇太极。而麟趾宫贵妃原为察哈尔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晋,为后金军攻打察哈尔的胜利品,并为林丹汗生育了一个遗腹子。满洲贵族虽然还没有接受汉人的礼教观念,但他们未必愿意接受皇太后曾为敌国囊囊太后的事实。 《孝庄秘史》剧照:宸妃海兰珠、中宫哲哲和庄妃布木布泰 三、庄妃是皇后的侄女,她的儿子福临很容易作为孝端皇后的嫡子,被孝端力挺为后继之君。孝端的力挺,自然很容易得到代善、多尔衮等皇家亲王和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的支持。豪格在多方面的压制下,也只能接受这一种命运的安排。 很多学者认为福临的最后胜出,赖其生母庄妃的运筹帷幄。然而,从庄妃在崇德五宫的位置来看,她只是西宫永福宫侧福晋,处在西宫麟趾宫大福晋之下,发言权是很难同等的。但是,从孝端皇后在皇太极即位起,一直是中宫国君福晋,以及皇太极追尊宸妃为元妃而不是皇后等事实来看,她作为后宫女主人的位置是稳固不可撼动的。无疑,她不但赢得了皇太极的尊重,而且得到了满洲亲贵和朝中大臣的信服。 当然,有了姑姑孝端的大力推动,孝庄自然是感激涕零,甚至会认为自己当初作为代孕女人嫁给皇太极的屈辱,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
|
来自: 快乐老年435 >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