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亚的界定与历史演变

 昆仑寻踪 2018-08-06

        中亚,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观念。对其内涵,中外学者力图进行界定,但认识远未一致。


        英国学者加文·汉布里认为中亚是地理概念:中亚最重要的和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它完全隔绝来自海洋的影响。他又说:作为地理概念,“中亚”一词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美国学者丹·西诺尔则认为:中亚从根本上来说是个文化概念,而中亚的疆界是不稳定的。


  中国的学者们对此已近于达成共识:中亚是历史上形成的综合概念,它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亚洲中部民族政权的历史,类同文化的地域和民族渊源关系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中亚既不是一个国家,又不是经纬度测绘出的亚洲中部,因此,只能界定这个亚洲中部历史区域的大致范围。中亚,即人们对这一特定历史文化区域的习惯指称。


  关于中亚的范围,学术界一般有广义,狭义之说,亦即广义的“大中亚”和“狭义”的小中亚之说。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中亚的范围界定为: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哈萨克草原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


  对于狭义“小中亚”范围的界定,普遍认为是以阿姆河及其锡尔河两河流域为中心,主要为当代的中亚四个半共和国(不包括哈萨克北部地区),但为了论述方便,一般涵盖了当代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




  中亚的历史十分古老悠久,即以“小中亚”所处地域的历史而言,也是头绪纷繁,发源于世界屋脊帕米尔的阿姆河和发源于天山的锡尔河滚滚西流,滋润着中亚大地,无数帝国在这块土地上兴起,兴盛,衰亡,演出了一幕幕民族冲突与和解的悲喜剧。中亚从上世纪90年代在前苏联的废墟中兀然崛起,五个斯坦国彻底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考古资料证明,中亚是人类早期居住地之一,经过漫长岁月的历史发展演变,这些远古居民逐渐分化为游牧部落和农耕部落,并建立了早期奴隶制国家。人们常以其居住地来称呼他们,主要有北方游牧的玛萨该达人,南方农耕的索格底亚纳人(粟特),巴克特里亚人(大夏),花剌子模人等。中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的地方,这是了解中亚历史的一把钥匙。


  中亚以外势力最早进入中亚的是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统治时期,使中亚的灌溉系统得到发展,东西交往频繁,由22个字母拼写的阿来米亚文,为以后粟特等文字所本。随着进入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统治虽短,但影响很大。他和以后的塞琉古都采取大修城堡,移民实边的政策,大批希腊人迁入中亚,并与当地人通婚,带来了希腊文化,鼓励东西方商业往来,对中亚的影响很大。


  公元前248年,巴克特里亚的波斯贵族阿萨息斯建立王朝,建都尼萨(今土库曼的阿什哈巴德),统治阿姆河南和呼罗珊地区,中国史称“安息”。此外,中亚当时还存在着大宛(费尔干纳),康居(锡尔河下游迤北),奄蔡(咸海与里海间),花剌子模乌孙(伊克塞湖,伊犁河),无雷(帕米尔)等国。我国《史记》,《汉书》对此都有珍贵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安息与罗马帝国进行了断断续续达二百年的拉锯战争。公元前二世纪欧亚大陆上并存着三个强大的国家,即东方的汉朝,势力范围已直达中亚。西方的罗马不断地向东扩张,处于两者之间就是安息。罗马从未间断向东扩展,但克拉苏丧命,安东尼大败而归,使罗马东侵的企图化为泡影。安息抗击了罗马进入中亚的帝国美梦,是有着决定性历史意义的。


安息帝国(帕提亚帝国)




  经历了安息帝国后,中亚又产生一个与我国有着很大渊源的王国——贵霜帝国。有人可能会问:月氏人到哪儿去了?贵霜就是月氏人的一支,原居于中国的西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为匈奴所败,其大部分西迁,称大月氏,留存的小部为小月氏。大月氏西经天山北麓,至锡尔河北岸,逐塞种人居其地,后又为乌孙所败。南迁至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在阿姆河北的粟特地区建都。原大月氏的五侯之一的贵霜部统一了整个部落,利用原本游牧部落的优势不断向外扩张,终于在公元65年至75年形成强大的帝国。


  在中亚南部统治了500年的贵霜王朝,影响深远,与汉朝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在阿拉米亚文的基础上创造了粟特文和佉卢文。前者传至中亚北部游牧人中,后者传入塔里木盆地。

 
  在欧亚大陆这一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地区,始终纵横驰骋着游牧民族的铁骑,落后的文化,强悍的军事机器,常常给大陆边远地区的几大文明予以重大打击。英国地理学家哈.麦金德将欧亚大陆的腹地,称之为“权力的枢纽”。他认为哪个民族如果控制了这个地区,就可以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

    
  贵霜王朝为后兴起于塞北的厌哒所灭,厌哒起源于阴山,属蒙古族群。5世纪初,厌哒人臣服于柔然,后来统治了两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并战胜了萨珊波斯卑路支王。公元552年,突厥兴起,他们先与萨珊波斯结盟共灭厌哒,其后又与东罗马帝国联名夹击波斯。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中亚遂处于西突厥汗国统治之下。

贵霜帝国




        西突厥由十姓部落组成,又称“十箭”,七世纪时,有胜兵数十万人,除突厥外,游牧的葛逻禄,处月(即沙陀),处密,定居的龟兹吐火罗,包括现在阿富汗全境都依附于突厥。后来西突厥内乱,给予唐朝西进的良机。630年唐置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出发点。640年侯君集灭高昌,置安西都护府。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三千灭焉耆国。658年唐在天山南路诸国的统治确立,统辖四镇。此后,唐凭借天山南路诸国的供给,向混乱的西突厥展开全面进攻,程知节,梁建方,契比何力,苏定方,阿史那弥射等全面出击,大破西突厥。置昆陵(啐叶川东),濛池(啐叶川西)两都护府,又置北庭大都护府。至此,唐取得天山南北两路的所有统治权,并对中亚诸国行使宗主国的权利。该地区的诸多小国纷纷内附。


隋朝时的西突厥汗国




  七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穆罕默德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史称“大食”,在唐向中亚西进的同时,阿拉伯帝国也在加速东进,东西方的两个帝国的碰撞是迟早的事情。651年阿拉伯军灭波斯萨珊王朝,654年越过阿姆河,袭击了河中地区。两大文明的碰撞已经不可避免。660年阿拉伯帝国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夺取哈里发之位,因他出身于古莱氏的倭玛亚家族,故称倭玛亚王朝,其旗帜尚白,史称白衣大食。从673年开始倭玛亚向中亚大举进攻,八世纪已达帕米尔,此后,唐朝,倭玛亚,突厥残余,吐蕃在中亚此起彼伏,互争雄长。


大食、白衣大食(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




  在李隆基花团锦簇,风花雪月,迷恋于杨贵妃之际,中亚的政治局面更加动荡不安,以尚黑旗帜的阿拔斯朝取代了倭玛亚王朝,变成黑衣大食。想象得出那个时候的唐朝驻西域最高军政将军高仙芝的复杂心态,边疆局势危机四伏,而朝廷能够给予他的支持却越来越少。没办法,这仗还得打。750年高仙芝率军征讨石国,实际上属于突然袭击,俘获国王及部众,惨杀老弱人民,夺取珍宝黄金,石国及昭武诸国都大怨愤,石国王被送到长安,唐玄宗不问曲直,处以死刑。至此,唐朝不仅国内朝纲混乱,荒诞不堪,在中亚及西域也民心尽失。只不过是等待着更强的暴风雨来临罢了。


  751年东西方的两大文明的相互碰撞开始了,可能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当事人绝对没有意识到这场战役的深远历史意义,但战斗已经打响了,让人来不及多想。石国王子引大食兵谋攻四镇,昭武诸国联合鼎力相助。751年,高仙芝率汉,蕃兵三万出击,到怛逻斯城(今江布尔城南),遇黑衣大食兵,相持激战五天,双方伤亡都很大,此时,随唐军出征的葛罗禄部叛变,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黑夜仅率残兵数千人逃回安西。葱岭外诸国本依唐反大食,现在依大食反唐。朝廷的腐化堕落导致边将为利所求,胡作非为终成此祸。当时大食国正在内乱,仅仅派出一支不大的军队,便大破唐军,取得葱岭外诸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大战争,从兵力上说,唐战败是意外的,从政治上说,唐失去当地人的信任,边将邀功,残酷暴行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唐既失民心,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