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摄影展,如何救赎一位16岁的少年~

 泊木沐 2018-08-06

赵逸文

在16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是像个少年那样,

无忧无虑,如阳光一样绽放!?

赵逸文

还是像许多青春期的少年那样,

用些许叛逆的姿态来测定自己在

这个世界中最舒适的位置,

最本真的存在!?

赵逸文

又或像许多“苦逼”的高中生那样,

在无尽的作业和考试中,

慢慢地压抑着青春的活力,

失去了许多生命的乐趣!?

赵逸文

今天这篇推文记录下的这个名为

赵逸文的16岁的少年,或许没什么不同。

同样在美国读高中,同样的面临着许多

同龄人都会遇到的那些烦恼:被学习

挤占时间,被压力破坏了心态、

以及对存在本身的质疑与困惑……

展览前言

在自撰的展览序言中,他问自己:

我甚至已经不能静下心来看本书,

或者耐心地去做一件事儿。

对我来讲,什么东西才是重要的?

参展作品

面对这种窘境,他不是逃避,

而是端起了他的相机走进了“艺术”

这个他一直感兴趣的领域,

并最终有了《艺术里的窘境》

这个摄影展。

参展作品

从美国回到杭州,

他用一个冬假的时间拍摄下数千件作品:

他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

参展作品

走进艺术现场、

参展作品

用镜头凝固下自己的思考,

参展作品

用光与影摆脱一个少年最为动人

的内心窘境,又或者是愿下了

对这个世界最为本真的期许与愿望。

参展作品

在许多人眼中,

摄影是凝固世界的方式,

照片的那个方框框,

就是摄影师对现实截的屏。

参展作品

有时候,摄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

也可以很诗意,直白的作品

往往会切断作品与观者的内在交流,

削弱了感受力。

参展作品

但在赵逸文的镜头中,

面对这些与艺术相关的画面与主题,

我们发现他选择了一种凝视的姿态:

以一种倾听的、注视的态度表达出了

某种少年世界中少有的抑制和况味之美。

参展作品

他说艺术的精致让人觉得自己是在生活,

而非生存。但在这个时代,它好像

没有被摆在它应有的位置之上。

参展作品

曾学过心理学的摄影师拜伦说,

摄影是一个了解自我的方式。

参展作品

任何纪实摄影都是关于自我的,

好照片之所以有永恒魅力,

是因为它们真正基于人类的心理,

而非造就它们的历史环境。

参展作品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赵逸文的凝视抹平的不仅是

萦绕着他的内心的不安。

参展作品

其实也让我们学会了

以一个少年的目光,

去重新审视眼前的现实。

展览现场,艺得美术馆馆长刘颐静女士为展览致辞

艺术也成了我们打开心灵,

重新审视和接纳这个世界的最佳媒介:

它让我们去除偏执、自我和敏感,

摆脱消极、木纳和悲观,

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展览现场,赵逸文与观展者在交流

并从这一路的窘境中,

寻找到本真的自我和生命的活力,

学会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与对话,

并竖立起自己的观世眼光。

展览现场,赵逸文与观展者在交流

在展览的交流中,

赵逸文似乎又变回了那个

阳光少年。

展览现场

我问他这些作品的动机、对艺术的看法,

他回答说自己是一个被艺术耽误

了点时间的未来的工程师。

他的回答很真诚,也很有力量,

或许这才是一个少年该有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