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最让人苦恼,那么担心老人教育不好孩子,肯定位列前茅。
这样的烦恼比比皆是,我很理解。因为即便是开明如六姥姥,我们在一起也有着各种观念上的不一致。 只是,上周末一件小事,却非常触动我。 六六那天看到游乐场的一个旋转木马,忽然兴致来了要玩。我笑着边说她几句个头这么大还坐小宝宝的,边给她刷卡了。 音乐起来,旋转木马也启动了,上边有三个座,六六坐着美美的,还空着两个。忽然过来两位带着孩子的老人,连拉带扯把孩子往木马上推,嘴里还催促着:“开了开了!快去坐!” 说实话,我并没有很惊讶,因为从六六小时候来这里坐旋转木马,这种场景见过太多次了。 虽然我不喜欢这些家长的占便宜行为,但是更担心的是在启动后这样把孩子往上弄,万一夹着卡着哪里了怎么办?
可是那天,被奶奶往木马上推的那个小女孩却触动了我。 奶奶拼命拉她上去,可她不肯动,反而看着我,礼貌的问:“阿姨,我可以坐一坐吗?” 奶奶还在一旁催她:“快点快点,一会儿马停了。” 小姑娘回头看奶奶,大声反驳:“妈妈说了,别人的玩具要先问一问!” 那一刻,小姑娘的妈妈并不在她身边,她却能在渴望坐小木马的冲动前,停下来,想一想妈妈的教诲,问一问别人自己这样做对不对。 她并没有被奶奶的坏习惯给带坏。 那件小事特别打动我。 也许,很多家庭中,父母要上班,老人是带孩子的主力军。 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我们有时候没有办法和老人沟通清楚,但是我们又会担心老人的错误引导会带坏孩子。 事实上,也总会有这样的事情。老人带孩子爱喂饭,爱惯孩子,所以很多行为习惯不好。 但是,有时候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个问题:是不是自己给孩子正面引导不够的原因呢? 以前朋友给我说一件事,小区有个小男孩爱打人爱抢东西,老人溺爱,偏袒自己孙子,一度大家都觉得是这个老人把孩子带坏了。 可是有一天看到小男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出来玩,他往别的孩子脸上扬沙子,结果爸爸妈妈就跟没看到似的,连道歉批评都没有,直接哄着他带一边玩去了。 留下众人面面相觑,原来这个“熊孩子”之所以熊,并不完全是奶奶的问题,更多也是父母不予管教的失职。 在教养孩子方面,我一直觉得,老人带孩子跟我们的观念有冲突是正常的,我们更多能做的就是沟通。拿出更多的耐心,怀柔政策去打动老人,会是更好的解决办法。 但是我也知道,有时候很难沟通。 那么,与其担心老人把孩子“带坏”,处心积虑的提醒老人改掉缺点,不如换个思路。先修炼自己然后影响孩子,简单来说,也就是尽可能在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给予好的影响,把自己正确的观念、好的习惯、符合现代社会规则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 孩子吃饭习惯不好,那么自己在家的时候就不用老人喂,尽可能的培养孩子自主进食的好习惯。孩子有实质上的进步了,老人看在眼里也会认可,才可能慢慢配合我们的育儿观。 孩子有坏的习惯,比如打人抢东西。发现老人处理方法不对后,我们多在日常留意,遇到孩子有迹象时就不断用正确方法引导,跟孩子说清楚这些坏习惯的坏处等。
如果总是想着指挥老人按我们的理念去教育孩子,不大可能。孩子不好教,老人不服气听我们的,都是因素。但是如果是我们从一点点小事自己去落实,强化对孩子的正面引导,使得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懂得是非对错,老人也才有可能跟着我们改变。 孩子不可能生活在只有爸爸妈妈的单纯环境中,在家里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上幼儿园上学后有老师有其他小朋友,步入社会后还有同事领导各种关系。 孩子总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环境,更是会被不同的教育所影响。 所以,我们更应该给孩子打好基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且我们一定要记住:父母影响孩子的力量,一定比我们想的还强大。 而让孩子听我们的,背后必定是通过每一件小事中向孩子源源不断传递正确的人生观。 在英国游学带六六去小猪佩奇乐园玩那天,因为前几次出去玩时,游乐场的饭店都很好吃,带的吃的没人吃,成了负担,所以当天一行人都没带食物。中午我们走了好几个游乐场的饭店,食物都是极其难吃型,导致大人孩子都没饱。等到快离开时,想到路上还有一两个小时,就想找商店买些零食带着路上吃,没想到乐园只有各种纪念品没吃的。 结果返回的路上,大人小孩儿都又累又饿,租的有司机的车,人家也不可能中途绕道带我们买吃的。 可以忍的大人都觉得肚子咕噜噜叫,可想而知,小朋友一定饿的前心贴后心。 六六也饿,而且会童言无忌的说出来:“好饿呀,我要饿死了”。 我和六姥姥都去翻背包和口袋,我这里是什么都没有,这时,六姥姥神秘地拿出小半包的软糖,拿出来一个给六六,完全没有声张。我理解六姥姥的选择,她心疼六六,想着就几块糖,也不顶饿,就不和大家分了,想让六六自己吃了得了。但我还是打算跟六六说,大家都会饿,要想到其他人。 结果在我还没来得及开口的时候,正在往嘴里塞糖的六六停下来,跟姥姥说:“姥姥再给我一个,我要给潼潼。” 在我抱着肚子说暖姨我们也很饿之后,六六坚持把那小半包糖跟大家分了,一车六个人,那么饿的情况下,她自己也只分到一个。 我从不会强迫六六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但让她心里有他人,要懂得分享,却是我一直很重视的社会能力培养。 我跟她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六六不懂,我就做给她看。 接她放学的路上买了香喷喷的炸鸡,六六想吃,我告诉她要带回家和爸爸一起分享。 带她到公司上班,小姐姐们给她买各种好吃的,我告诉她和小姐姐们一起吃更开心。 我始终相信孩子最相信的人一定是父母,二者之中和孩子有着天生连接的妈妈更重要。而孩子对于真善美也有着比成人更执着的肯定。 在英国的日子,因为我还有一些自己的课程需要学习,六姥姥和六六在一起的时间比我多,但当六姥姥的做法和我平时教给六六的做法冲突时,六六会按照谁的做法呢?分糖的故事让我更加相信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影响力,更相信孩子在不同境况前也会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 ◆ 孩子植根于父母的沃土,从父母这里汲取成长的养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审视供给孩子的源头是不是永葆纯洁。 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被老人“带坏”的孩子,更多是被家长忽视的孩子。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忽略了自己对孩子正面引导的影响力。我们一定要清楚,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传递给孩子的力量是积极的,引导孩子的方向是正向的,就不用太担心孩子被老人或是其他什么人“带歪”了。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教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