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司风暴|体检行业的原罪:资本推动下的美年健康

 SC开卷 2018-08-06

  (腾讯证券特约作者 路过银河)近日,一篇《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挣一次钱了!》的文章刷屏,顺便把美年健康的股价拉了一个跌停。
  这篇文章是自称前员工的人写的,有几个核心观点:一是有客人的癌症晚期没有检测出来,给其签发检测报告的医生已经去世;二是医护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件;三是大量体检报告签字的医师不是本人;四是体检会因为辐射设备诱发癌症;五是逼员工刷信用卡买体检卡以获取现金流周转。
  对此,美年健康也发布了公告,声称遇到了黑公关,并对其中部分观点进行了反驳:一是后来查出癌症的客人没有选择相应的体检项目,并发布了给其签发检测报告的医生手持最新报纸的照片;二是“无证人员”实为门诊部的医疗辅助人员,主要进行现场客户的信息登记,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协助客户上机站姿摆位的工作;三是公司采用的知名医疗品牌,辐射剂量非常低。
  但资本市场的反应速度是始料未及的,美年健康在昨日股价跌停后,今日低开6.04%,股价报18.35元,截止9:40发稿,股价涨超2%,振幅超8%。
  美年健康股价瞬间跌停,市值一天蒸发67.74亿元。当天盘后,深交所下发关注函火速关注。同日晚间,公司也做出新最新澄清。
  笔者所在的公司每年组织体检,体检的机构是一家著名的专业体检中心。抽血的地方都是真皮沙发,B超CT的设备都是全新的,感觉特别好。但是有一年一个女同事在这体检后三个月,被查出乳腺癌晚期。从那以后,公司的体检就改在了省立医院。再后来有个同事脑血管出了问题猝死,公司又给40岁以上的员工加上了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项目。
  民营的体检中心靠谱吗?其实就算正规医院也会有误诊,怎么才算靠谱?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得而知,但给体检行业洗洗澡并不是什么坏事,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会有帮助。

  营收增幅远超净利润增幅
  细节很难说清,但双方的举证都有瑕疵,第一,很显然,妖魔化体检行业尤其是体检设备是错误的,现在辐射的检测仪器剂量都小到忽略不计了,对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二,美年健康的持证上岗问题不是第一次被揭开,这里面水很深,下文详谈。
  体检行业由于其较高的准入门槛,几乎没有经过鱼龙混杂的阶段,直接就过渡到了垄断状态。
  2015年美年健康吞掉慈铭体检后,体检行业从三足鼎立变为双寡头,而美年健康的营收和净利润也高速上涨。

  最好看的是,2015年以后,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一直高于净利润。说明公司的净利润都是真实可靠的,客户几乎不存在大面积赊销等情况。

  但是有一点值得思索,营收增幅远超净利润。这和公司的战略布局有关。

  与2015年相比,2017年的毛利下滑幅度比较大,说明公司的核心业务发生了质的转变,这和收购慈铭体检有关。与美年的高端用户居多的体检产品相比,慈铭体检的毛利率相对较低,拉低了平均值。

  商誉 40.46 亿元,占比32.42%
  再看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收购慈铭体检之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只有27.66%,收购之后就成了40.16%,而2018年一季度季报则到了46.63%。
  实际上,这46.63%的资产负债率里,也有不少水分,比如占资产总额比例相当高的商誉。2017年年报中,在资产栏:商誉 40.46 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 32.42%。剔除这部分水分十足的“劣质”资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就没法看了。
  在负债栏:公司有息负债 29.52 亿元,其中短期借款 11.4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7.88%,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4.0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1.13%,短期应付债券 4 亿元,长期借款 6.03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46.11%,应付债券 3.96 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利息支出 1.0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19%。
  这些花哨的指标背后,一句话总结,美年健康的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资本的高杠杆运行。
  刚才提到商誉,这里多说几句,由于资本的高杠杆,公司不得不疯狂的扩大规模(正是这种高速扩张带来了经营隐患),扩大规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收购。不计代价的收购带来的后果就是超高的商誉,商誉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公司经营不善,就会被迫计提减值准备,严重影响利润。
  聪明的企业会通过所谓的“并购基金”来规避这件事,类似操作在爱尔眼科见过一次,美年健康是如何操作的呢?
  出资成立N个并购基金,通常占比10%左右,不控股,也就不需要并表。
  前期收购由并购基金来操作,收购之后开始养号,等这些收来的体检中心身体健康开始盈利后,再转手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接盘的是一个盈利正常的子公司,这样高溢价收购就没有风险;而有风险不赚钱的,在并购基金环节就自生自灭了。
  所以这些并购基金隐藏了公司实际收购的企业的真实情况,从哪里能看出并购基金整体情况呢?在投资收益科目。

  从公司的投资收益科目可以看到,联营公司的合计投资收益其实是亏损的,考虑到这些联营公司的股份只有10%左右,实际上并购基金整体亏损数千万甚至上亿。
  所以公司的账面业绩,是被体外循环的劣质联营企业抬轿抬上来的。
  对于前员工的揭发,美年健康在部分回击的同时,选择了报警。为什么说是部分呢?哪一部分没回击?
  答案是:员工刷卡买体检卡。
  不回击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公司非常缺钱,据2017年年报,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14 亿元。而公司短期债务占比 66.16%,融资结构呈现短期化。
  下面,隆重介绍一下美年健康的医疗从业人员的年收入。
  据wind数据,2017年,美年健康的员工总数暴增到3万人,比2015年翻了一番还多。
  根据公司2017年的年报,其中医务人员的人数为1.7万人,仅增长了不到一倍。医务员工总数增长一倍,单店医务员工数量却增长了5倍,美年健康董秘办工作人员曾经对媒体公开表示,“专业服务团队”不仅仅是指医生、护士,而是指集团控股公司员工共计3万人,包含“前台、发早餐的师傅、清洁阿姨”等等。再来看一个有趣的数据。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美年健康支付给医疗人员的工资应计入营业成本,这一项在其年报中也有公示。
  年报里还提供了一个数据,医疗行业的人工费用是10.74亿元。
  我数学学得不错啊!简单算了下,医疗人员的人均人工费用是6.2万元。
  即便算上管理费用中全部的人工成本,平均年薪不过勉强达到7万。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6年,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就已经达到了8万元的水平,美年健康比2016年的平均线还低了近2万。
  如果美年健康财报数据不存在水分,那么这些拿着比平均薪酬低2万元的医护人员真的不考虑一下另谋高就么?
  而且报表中的6.2万只能是应发数,实发数起码要扣除15%以上,到手实发数可能都不到5.3万元,平均每个月4000多块。
  我大学同宿舍的好基友在某三甲医院当财务主任,我说给你的员工4000块,他会跳槽到体检中心吗?
  他撸了一串羊肉串,喝了一口扎啤,鄙视的目光看着我,我这里的护士光加班补贴就4000块,你是不是有病啊?要不帮你挂个知名专家号,我这里的精神卫生科可是全省最好的。
  我白了他一眼,吃菜,吃菜。
  其实那顿饭我一直有个疑问,在美年健康领4000块工资的,究竟是不是持证上岗的医护人员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