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9)|狗脊

 紫苏333 2018-08-06

感医疗之乱局,叹中医之没落,惜人命之枉丧!本公众号将长期致力于中医经典及传统中医理念的传播与普及工作,唯愿通过您的关注分享,以达抛砖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篇名与要点

疏,即疏通、梳理之意,这里的意思就是把《内经》中医生的诊病方法梳理一下。五过,即医生诊病时常犯的五种错误。

本篇从总结临床诊疗过失出发,剖析五过原因,以昭示后人通晓人事,精通医术之理。论述借情志之伤、病从内生的临床特点,从病因、病机逐条解析,阐发了《内经》形神一体的整体理论,体现了深刻的医学心理理念。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译文)黄帝说:啊!真是辽远幽深啊!研究医学的道理就好像在俯视幽深的渊谷,好像在仰视天空的浮云。俯视渊谷尚可测量其深度,仰视浮云,却不能测知其边际。圣人的医术,可作为百姓依循的法式,即是裁度病人的志意,也必有一定的法则。他们依照自然的规律来研究医学的理论,从而给百姓帮助。早先有五过与四德的说法,你知道吗?

(原文)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译文)雷公起坐再拜后回答说:我年少识浅,天资愚笨,见闻不广,没有听说过五过与四德的说法。虽然知道比类形名,亦只是虚引经义,并未明了其远大博深的道理,难以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


(原文)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译文)黄帝说:在没有给病人诊治之前,必须询问患者的职业和政治地位的变迁。如果以前地位高而后失势,病人虽然不中外邪,疾病也会由内而生,这种病叫'脱营'。或者是以前富裕而以后破产贫困发病的,这种病叫'失精'。这些病都是由于五脏之中的邪气郁结,病势兼并而日趋深重。医生在诊病时,如果病位不在脏腑,躯体形态都没有明显变化,医生容易产生疑惑,不能确定是属何病,但患者的身体日渐瘦削,气虚精竭,病势深重,阳气消散,洒洒然恶寒,时常惊骇不安。这种病势之所以会逐渐深重,是因为情志郁结,外则耗损了卫气,内则劫夺了营血的缘故。若遇到这些疾病,即或是医术很高的医生,若不问清病人的有关情况,就无法明白致病的原由,也就无法治愈这类疾病,这是临床诊治疾病的第一种易犯的过失。


(原文)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译文)凡是诊察病人,必须先要问他饮食起居和周围环境情况。突然的欢乐,或突然的痛苦,或先欢乐而后痛苦,都能耗伤精气,使精气衰竭,形体败坏。暴怒可以伤阴气,暴喜可以伤阳气,阴阳有伤,则厥逆之气上行,充满经脉,而神气离散形体。学识粗浅的医生诊治这些疾病时,不知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也不了解病情,以致病人五脏的精气日渐耗脱,邪气乘虚侵袭,这是诊疗上的第二种易犯的过失。


(原文)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译文)善于诊脉的医生,必然能够别异比类,分析奇恒,细致深入地掌握脉象的变化。作为医生而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的诊疗技术就不能算高明。这是诊治上的第三种易犯的过失。

(原文)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译文)诊察疾病时,对病人的贫贱、富贵、苦乐三种情况,必须加以注意,首先是要问明病人在社会的地位贵贱,其次要了解他是否遭遇到地位的变迁和挫折,再是有无升官发财的妄想。因为原来高官显爵的人,一旦脱势,虽然没有被外邪所伤,而精神上却已先伤,从而使身体败坏,甚至死亡。原来富有后来贫穷的人,虽无外邪侵袭,也会发生皮毛枯憔,筋脉拘急,发为痿蹙,或为拘挛。对这些疾病,如果医生没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就不能说服病人遵从医嘱,而表现得柔弱无能,举止失措,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疾病不除,这是第四种易犯的过失。

  

(原文)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积,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译文)凡是诊察疾病,必须了解发病的原因和发病后的经过情况,并掌握疾病的相关情况。在切脉诊病时,应参合男女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差异。若出现了生离死别,情怀郁结,忧愁恐惧喜怒等情志变化,都会使五脏空虚,气血离散,如果医生不知道这些,还谈什么诊疗技术呢?原来富有的人,由于失去了财势而使身心受到大的伤害,以致筋脉消损衰绝,却仍勉强劳作,以致津液不能滋生,所以形体伤败,气血内结,郁而从阳化热,使肌肉腐烂而生痈脓,亦可产生寒热病。草率的医生治疗时,总是针刺阴阳经脉,使气血更加消散,病人的身体不能自如运动,四肢拘挛转筋,死期也就为期不远了。所以,医生不能明辨病情,不问疾病发生的原由,只看到疾病的预后不良,这只能是一个草率的医生,这是诊治上的第五种易犯的过失。

  

(原文)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译文)以上所述的五种过失,都是由于学术不精通,又不懂人情世故,所以说,有修养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必须知道自然界的变化,四时寒暑的变迁规律,五脏六腑相互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才能施用刺灸、砭石、毒药的治疗方法;更须依照病人的具体情况,掌握诊治的常规。了解贵贱贫富、体质强弱、年龄长幼、个性勇怯,再审察疾病的部位,就可以知疾病的根本原因,结合八正时节、三部九候之脉象,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无误地诊治疾病。


(原文)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发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译文)治病的关键,以人体脏气内守为贵,来寻求邪正变化的机理。假若五脏的变化不大,其病变的部位当在阴阳表里之间,治疗时应循经守则,不能搞错取穴的理法,能够这样来治疗,就可避免医疗上的过错。若不知取穴的理法,妄用刺灸,会使五脏郁热不散,痈疡发于六腑。诊病不能审慎详密,这叫做失常,谨守这些常规来治疗,自然会和经旨相符。根据《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等经典,再结合观察病人的面部的方法来了解疾病的终始,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行医,普救众生于天下了。


五过四德小结

五过:

1、病人由于职业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倩志方面的疾病,医生不知疾病的起因,随便处理。此为一过。

2、不了解病人的生活和环境,思想情绪,不知那一证应补,那一种证应泻,妄施治疗,使人体精气一天天虚耗,邪气因而侵袭,为医者又一过。

3、善于诊断的医生,必然能分析证侯,区别正常和反常,将同名同形的病证,加以比较分析,在相同中寻求不同之点;医生态度镇静,详细探入地审察,从不易辨别的病证中辨出异同。如果医生不知道这种诊察方法,那就过算失。

4、凡诊病必先相察精、气、神,又必须了解病人因生活琅境和情绪发生变化而患病,医生不弄清病因,不知道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想,又顺从病人的好恶,治疾错乱。

5、诊治疾病,必须了解疾病从开始到现在的阴阳属性及发病的其他情况,不仅切脉,还要确定病名,应把男女不同的正常脉与病脉相比较,并了解情绪与五脏血气的关系。医生如果搞不清楚,病情日益深重,只说病的预后不良,这是粗率的医疗作风。

四德:

1、必须了解天地阴阳,四时节气的变化。

2、必须全面掌握医学各方面的知识。

3、必须明白人情事理。

4、必须善于诊断,全面分析病情,推求病理,从而施以正确的治疗。


认识一味中药——狗脊归类:祛风湿药)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用于腰脊酸软,下肢无力,风湿痹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