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压药氨氯地平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副作用?

 江山寻梦 2018-08-06

氨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CCB),主要用于抗高血压和治疗心绞痛。根据CCB 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将每一亚型的药物分为第一、二、三代。

(1)第一代CCB 由于生物利用度低且波动大,药物血浆浓度波动大,用药后快速导致血管扩张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心悸和头痛;由于此类药物半衰期短、清除率高、作用持续时间短,使其对血压控制时间短,很难实现24小时的有效覆盖。

(2)第二代CCB 通过改革剂型为缓释或控释剂型使药代动力学特性有了明显改善,也有部分具有新的化学结构。

(3)第三代CCB 克服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多数缺点。包括药物本身为长效制剂的氨氯地平和拉西地平,或“膜控”的贝尼地平,起效缓慢,作用平稳,持续时间久,抗高血压的谷峰比值高,血压波动小。

近年的研究显示:氨氯地平除了与其他地平一样具有L通道外,还有轻微的N通道阻滞作用。N 型钙通道主要分布于交感神经系统,可以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有学者研究发现能够选择性阻滞N 型钙通道的二氢吡啶类CCB 可以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不增加心率,甚至对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后对左室舒张功能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另外,N 型钙通道也同时分布于出/ 入球小动脉,通过阻断N 型钙通道同时扩张出/ 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力。 也就是说氨氯地平除了有通过阻滞L型通道来降压之外,其他通道的阻滞作用有助于减少CCB的心悸、水肿等不良作用,以及增加靶器官的保护作用。

氨氯地平与其他地平类药物一样,存在着以下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

可引起周效应,包括踝、足与小腿肿胀(与心衰无关,用利尿药可使之消退)、潮红、反射性心动过速或心悸。

这是因为CCB主要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而对毛细血管后括约肌作用较小,因而小动脉的压力直接传递到毛细血管,当毛细血管静水压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时,血管中的水分就渗透到组织间隙,而在身体较低的部位(踝部)发生水肿。合用ACEI或ARB可以减少或减轻踝部水肿的发生。ACEI或ARB可以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后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静水压,使渗透到组织间隙的水分重新回到血管中。合用利尿剂也可增加降压疗效,并可能减轻踝部水肿。这些反应呈剂量依赖性,一般持续时间短暂,继续治疗可自行消失。合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轻心悸、潮红。较少见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有外周缺血、心绞痛加重、昏厥、体位性低血压等。ccb产生的低血压一般较轻,患者耐受较好。偶见过度低血压,在剂量较大或合用β受体阻滞剂时容易出现。5%患者使用本药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一般不至于中止治疗,但可能需要减少用量。

(2)血液系统:

ccb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罕见。但是有些患者可出现血小板聚集降低和出血时间延长。与ccb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ccb有引起粒细胞减少致死的报道,也有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性或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报道。

(3)内分泌、代谢系统:

对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尚无定论。老年人用药后有引起男性乳房发育的报道。偶可引起发热。

(4)中枢神经系统:

最常见的是头痛,其他还有头昏眼花、失眠、抑郁、焦虑、震颤及锥体外系反应如帕金森综合征等。有报道硝苯地平可引起急性精神病发作。

(5)消化道:

可引起食欲下降、恶心和便秘,老年人更易出现便秘。齿龈增生常见,麻痹性肠梗阻及味觉改变少见

(6)泌尿生殖系统:

可引起多尿、尿频和夜尿增多,但不常见。潜在肾功能不全者或慢性心衰者用药后可能出现急性可逆性肾衰竭。部分ccb还可引起性欲下降。对于此类不良反应,属于隐私,患者有苦难言,同时医生不方便询问,同时也容易忽略。

(7)呼吸系统:

可引起呼吸困难和咳嗽。肺水肿多见于有流出道梗阻者,如主动脉瓣狭窄,肥厚性心肌病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

(8)肌肉和骨骼:

可出现不同部位的肌痛或肌肉痉挛,关节痛。

(9)皮肤及附件:

可引起面色潮红,呈剂量依赖性。少数病人可出现红斑性肢痛、天疱疮、皮肤光敏感、皮疹等。极少数病人可出现史-约(Stevens-Johnson)综合征、多形性红斑或剥脱性皮炎。

个别患者有口干、舌根麻木、出汗、胆结石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