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格里拉最美的部分,竟然藏在四川!

 唐古拉山99 2018-08-06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

世人多以为泸沽湖在云南,其实它的大半部分属于四川凉山;

木里藏族自治县,作为香格里拉的一部分,

因其几乎完全未被开发的原生态,人们称其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有著名的彝族火把节,

大山深处的纳西古村,

完好的保留了东巴文化。



泸沽湖的“女儿国”本色

对于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云南的开发和宣传时间要远早于四川。因而一直以来提及泸沽湖,大多数人似乎想当然地以为它属于云南。然而事实上,泸沽湖位于四川境内的湖岸线要比云南境内的长,且摩梭人的习俗保存较好的村落亦在四川。

泸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和云南宁蒗县的交界处。生活在四川境内的泸沽湖人被归为纳西族,生活在四川境内的被归为蒙古族。夕阳下的泸沽湖仿佛一位风姿绰约、不施粉黛的美人,素面朝天就已倾国倾城。

提起泸沽湖,人们都会想到摩梭人。摩梭并非是一个民族,而是那些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的人的总称。

草海是泸沽湖中一片独特的水域,其中生长着一丛丛芦苇。再加上几十种水生植物、奇珍异草和各种水生动物使得草海成为了生物天堂。猪槽船在草海中缓慢穿行。船行其中,如穿行于芦苇的迷墙间。湖水清透,行行水草随着水波摇摆荡漾,不时能见几条鱼儿在水草中穿梭。

猪槽船是泸沽湖当地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过去猪槽船由一根粗壮的圆木镂空,两头削尖而成,因为看上去像猪槽而得名。

王妃岛,是泸沽湖末代王妃居住过的岛屿。被称为“女儿国”的泸沽湖,最早被推向大众视野是因为摩梭女人杨二车娜姆。泸沽湖还有一位真正值得去了解的传奇女性——末代王妃肖淑明。

生于1927年的肖淑明,被摩梭人称作泸沽湖的末代王妃。她出生在四川的军人家庭,从小上学读书,且相貌秀美,在学校里既是才女又是校花。1943年,年仅16岁的肖淑明被泸沽湖摩梭人的首领喇宝臣看中,当时西康省的主席便采用了“和亲”政策,把肖淑明嫁到了泸沽湖。据说最初肖淑明并不愿意来到这贫穷蛮荒的异族之地,但最终还是敌不过父母之命,成为了摩梭人的王妃。

初到泸沽湖的王妃还有百般不适,比如摩梭人的衣服就曾让她恼火不已。过去摩梭女人穿着的百褶长裙重达两公斤多,还要绑上5米长的粗腰带,穿惯了汉人轻便衣服的她自然很难适应。但随着时日增长,肖淑明还是渐渐习惯了泸沽湖的生活,她不仅适应了这里奇特的习俗,学会了摩梭人的语言,还真正理解了摩梭人的文化。


几十年后,当泸沽湖渐渐成为知名景点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人们都热衷于去拜访这位末代王妃,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木里,森林、金子和信仰的王国

木里的神奇,早在近百年前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便已经在其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游记中详尽叙述过。洛克曾于1924年、1928年、1929年三次探访木里,带着西方人对东方秘境的惊叹,在这片土地上艰难跋涉。近百年过去,这个星球上大多数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远离它们曾经的样子,洛克曾经行走并用文字和摄影照片记录下的木里,却依然不曾有太多的改变。

如今,“香格里拉”几乎无人不知,西方人更是将其视为东方净土,极尽向往。香格里拉的成名得益于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然而事实上,希尔顿并未曾到过中国,他的写作素材均来自于约瑟夫·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关于香格里拉探险的文章。洛克为寻找纳西东巴经书中记载的天堂玉龙第三国,从云南的丽江出发,穿越木里,进而到达贡嘎岭地区。他的足迹所至,便是希尔顿书中香格里拉的源泉。

如今香格里拉这个概念已被相关旅游界广泛地消费和利用。云南的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四川的稻城县设立了香格里拉乡。人们提起香格里拉也自然先想到这些地方,却并未有太多人知道木里。然而事实上,洛克长期深入考察期间在木里居留的时间最长,对木里的描述也颇多。


“梦中我又回到了那片被高山环抱的童话之地——木里。它是如此的美丽与安详。我还梦见中世纪的黄金与富庶,梦见涂着黄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一切都是那样安逸、舒适与美好……”


高山海子、原始森林、珍稀动物……走进木里,如入童话之境。与原始的自然相对应的是原始的生活方式。深藏于大山间的古村,有些还需要骑马跋涉几天才能到达。它们依旧保存着古老的习俗,固守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洛克在游记中提到的水洛村,至今依然实行着“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这般原始的婚俗形式;在木里南部屋脚乡的利加嘴母系部落,纯正地保留着走婚习俗和母系大家庭文化,他们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生活,家里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都听从祖母的安排;项脚乡深藏着一个土著汉族村落,该支汉族属于明朝人的后裔,由于与外界隔绝,他们仍身着具有明显明清时期特征的服饰,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风俗和祭祀习惯。

  

喇嘛王国的高山大寺


“据说木里土司始于满清,有名的雍正皇帝1723年登基得到呈奏,说他们打仗英勇,于是封给他们永远统治木里的大权。木里土司管辖9000平方英里的领土,比我们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面积稍小,但是只有220000顺服的臣民……王国有十八座喇嘛寺庙,3个大的,15个小的。”


在洛克笔下的木里喇嘛王国,人们笃信宗教,由藏族喇嘛,也即是木里王执政。在当年木里王的领地内,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能擅自闯入,洛克极力讨好木里王,才最终如愿穿过木里王国到达贡嘎岭。

据史料记载,殿堂曾经金碧辉煌,僧舍错落有致,四面有大门,八方有小巷,常住喇嘛近千人。如今规模已不复往昔,现在的建筑是1982年由国家拨款在原址上重建恢复而成。

另一座出现在洛克文字中的寺庙是康坞大寺,1924年木里王在此接待了洛克。康坞大寺位于木里东部海拔3400米的高山上,与木里最大的高山湖泊——寸冬长海子相隔不远。

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处的木里,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为典型的地带,这造就了它沟壑纵横、切蚀深刻的地貌特点。木里境内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300多座,最高峰海拔5958米的恰朗多吉神峰,洛克称其为“裁剪过的金字塔”和“世界上最美的山峰”。道路的一边常常是壁立千仞,另一边却是万丈深渊般的峡谷。这一险峻的地势造就了木里至今还不发达的交通,要在这群山万壑中修出一条条道路,的确是一项颇为艰巨的工程。

道路边的峡谷中多有河流在奔腾。木里河流诸多,水洛河、雅砻江、木里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其他一些旁支小河更是不胜数。据说木里的河流之下蕴藏着黄金,有些河流的河床中甚至可以直接淘洗出金子。洛克就曾收到木里王送给他的一个纯金碗作为礼物,而洛克用一块肥皂,就能让木里王倍感新奇并对他顿生亲近。这样悬殊的物物交换,也难怪西方人会爱上这个地方并称其为黄金王国。

森林王国,这是木里的另一个美名。据统计,木里现有林地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7.3%。我们每天都会在森林中穿行,一路所见,青岗、落叶松、冷杉、红豆杉……各种树木恣意生长。


俄亚 最后的纳西大村

“鸡鸣两省五县”,这是对俄亚地理位置最精炼的描述。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俄亚,因地处偏地、交通闭塞,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纳西族的古老习俗和东巴文化。

俄亚,纳西族聚集的大村,地处川滇两省五县(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的交界处,自古交通闭塞。早几年人们去俄亚,需开车到路的尽头,然后乘着村民自制的原始索道过河,最后再骑几小时马方能进村。而在更早些年,人们需在马上颠簸几天才能到达这个遗世般的村子。也正因其交通闭塞,俄亚古老的纳西东巴文化才得以保存,因而它一直是民俗学者和旅游探秘者的神往之地。

整个大村建在一座山坡上,198户土楼依附山势而建,一排排一间间紧紧连成一片,如蜂巢,又像城堡。如果说要为人类“聚居”这个词找一个形象的注解,此地是再好不过。整座古村建筑群就像一支雄鹰,村头的山岩古堡是鹰头,两边的房屋是鹰的翅膀。村头的山岩上挂满仙人掌,长势茂盛,不知已在此地生长了多少年。俄亚村的历史却是有据可考的,据专家研究,俄亚的纳西族是明代迁入的,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即使不谙风水,也能很快辨认出俄亚在地势上的优劣。大村依山而建,山下是俄亚河环绕而过,水势浩荡,人们要过此河进入村内只有通过村头的一座桥。据介绍在1997年之前,这座桥尚是当地颇为流行的伸臂桥,一场巨大的洪水将桥冲毁后,人们才建成了现在的水泥桥。村庄对面又是一座大山,这两山一河的地势,从来都是易守难攻的宝地。

东巴文化是由东巴世代单传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其主要的传承者为东巴,他们是纳西人中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俄亚目前有十多位东巴,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作为俄亚最忙的人,东巴们每天的任务是替村里人排忧解难。在丽江,随着旅游业的高度发展,东巴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促进旅游发展的文化品牌。而在俄亚,古老而纯正的东巴文化却仍世代扎根于每个人纳西人的生活中,也正因为此才得以完好地保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