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溪茶香

 孙家妹妹 2018-08-06

目录

 西溪古镇茶市街

二  申明亭品茶断案

三  西溪留下的茶馆

四  西溪留下的茶叶

 

自从小康王赵构南渡逃难到了西溪后,见西溪是个非常秀丽的地方,本想在这里筑皇城,只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西溪在山背后,还有一个距离钱塘江太远,万一金兵追来,过江非常不便,于是,就到钱塘江边的凤凰山南麓做了皇城,也就是后来南宋皇朝的临安城。但是,赵构皇帝还是对于西溪念念不忘,金口一开说:“西溪,且留下”,从此,西溪古镇,就叫做留下古镇了。

西溪也好,留下也罢,古镇上最有名的就是水,一条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西溪河,承载了留下的悠久历史。



我与留下打过多年的交道。十八九岁时,家里种了七八分地的瓜,几乎每隔两天就到留下卖一次瓜,大多是到小和山、石马、屏风等地的杭州仪表厂、蚕种场等有钱人的单位门口摆摊,隔几天也到留下街上来卖一次,那时,留下老街的石板路记忆比较深刻。

后来,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免不了要与留下中学打交道。留下中学的门就开在安乐新村北面的安乐街上,与之直接相连的就是留下的古桥——忠义桥和茶市街。我多次走过忠义桥,也多次经过茶市街,根本没有想到这里曾经的辉煌,也没有想到,有多少文人墨客和商贾游客逗留此地。



              一  西溪古镇茶市街

5月19日一早,天还下着蒙蒙细雨,我撑着一把小雨伞,独自行走在留下古街和茶市街上。街上的古玩店大多还没有开门,我行走到申明亭处息息脚,与亭中的几位老人聊天,亭下流淌的就是古西溪河,也就是现在我们叫的留下河。亭子的对面是西溪河上最古老的船埠,船埠的上方是古老的粮仓,粮仓的边上就是茶市街。坐在亭中,我也理解了“停”字的含义,快步行进中的我们确实有必要休憩一下,以便行的更稳更远。

茶市街上的北端与安乐街相连,茶市街的南端就在四十年前的留下卫生院的边上。在这一次留下集镇拆迁中,已经有许多茶市街人家被拆迁了,只留下几个门牌号码和破房子还留在那里。看着这荒凉的景象,心中也感觉有点凉意。



钱塘县多茶地,这里离茶圣陆羽的余杭径山也不是太远,也就二三十公里,与乾隆皇帝最爱的老龙井十八颗御茶也就一山之隔。钱塘的西溪和泗乡盛产旗枪茶,到了1985年,西湖龙井茶产区扩大后,都成了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区。早在日本鬼子打进来之前,西溪的茶市街非常热闹。据留下社区沈雍芳老先生讲述,他的祖父就在茶市街的茶行里做账房先生。抗战之前,这里的茶叶生意非常兴隆,日本鬼子占领留下后,就在茶市街的边上筑起了营盘,许多茶商,把茶行迁移到中山路羊坝头去了,只留下了几家在此经营。沈雍芳老先生的祖父就是在马礼懋茶行工作。卖茶的人都是来自于龙坞、闲林和留下本地的乡民,自己种植的茶叶,挑到留下的茶行来卖。买茶叶的客商来自于苏州、无锡、松江、嘉兴和湖州等江南各个地,都是水路能到达的地方。商客从京杭大运河坐船进入到松木场附近,再走西溪河,也就是现在的西溪沿山河,经过古荡到留下。或者,从余杭塘河过五常港河到留下。那时的留下西溪河水深达两米多。河岸都是用长长的条石砌成的,还在条石底下用松木打了木桩,因为,泗乡有句古话叫“万年高搁宋,千年水里松,不湿不燥半年松”,留下一句古话叫“千年水里松,万年鸡爪枫,不湿不燥半年松”,用这松树打的木桩固定着的石条非常坚固,至今纹丝不动。那时候的留下西溪河比现在还要宽阔一些,买茶的客商在船埠头上岸。还有零星的散客也要在此买些茶叶和杭州竹篮回家,这些香客都是到小和山金莲寺去烧香的,坐船到小和山的水头船埠上岸,回头到留下古街吃了饭,或者住店,还在茶市街上买了茶叶回家。



据章云高、郑发祖和章钊龙三位老先生讲,清朝末年,宰相王文韶在留下小和山建造墓,墓地的牌楼和石板都是沿着水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在水口上埠头上了岸,再运到山上去。可以想象留下西溪河的水深了。

沈雍芳老先生说,留下镇上最大的茶行是德泰茶行,老板叫黄金升,那时候,茶叶的买卖也是期货的买卖,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都是客商买了茶叶后,到秋天粮食收割后再来付钱的。德泰茶行最大的客商是南通客商方正大,每年都是八月半付账,沈雍芳老先生的爷爷沈善常先生,每年的中秋节后都要到南通去结算茶叶的账目。

茶市街的茶行老板有许多来自于龙坞里桐坞村。近日,我专门去了一趟龙坞茶镇里桐坞村,据村里老人讲,从前的茶市街,原来的名称叫做柴场上,也叫柴市街,是专门卖柴的地方,也有几爿店卖茶叶。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逐渐以卖茶叶为主,留下方言,茶和柴发音非常接近,1934年,柴市街的名字也就改成茶市街了。



茶市街上有20多爿茶行,分成常年行和季节行,其中马礼懋公记、万茂、源茂和桐茂4家是常年行,升和祥、松茂、恒丰、元大、瑞源、德泰、祥泰等行为季节行,占了整个茶行数量的五分之四。留下茶市街上的大多数茶行是龙坞里桐坞村人开设的。里桐坞人有四大姓,“黄金傅祝”,桐懋茶行老板是黄以清,升和祥老板是黄乃俊,恒丰茶行的老板是黄润生,德泰茶行的老板是黄金升,松茂茶行的老板是黄松生,祥泰茶行老板是傅祥生。

现在,我们有两句名言描写留下镇的特征,叫做“山水留下,人文留下”,这山水二字也恰恰是茶市街做生意的行话。茶市街的客人分成水客和山户,水客就是指沿着西溪水路来购买茶叶的客商,山户就是沿着山路肩挑车推来卖茶叶的山里茶农。茶行就是一个中间商,为水客进货提供加工、包装、托运、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茶行从山农中收进茶叶,打官堆、挺炒干燥,装篓成件、发运。茶行收取佣金为主要收入,从水客这里收取“水佣”,为总金额的3%,从山农中收取“山佣”,相当于总金额的3.6%。茶行收取的佣金用于支付场地租赁费、账房和茶行工人的工资。一分行情一分货,茶行雇的都是茶叶专家,山农卖的茶叶来自于哪一个村庄,甚至来自于那一座山头,茶叶采摘的时间,茶叶的炒制品相和干燥程度等等,都要根据各种要素综合评判茶叶的价格,让买卖双方都感到满意。



有的收购茶叶的江苏水客一时付不出现金,还可以在钱庄贷款,付两分利息,到秋天,茶叶卖完,或者粮食收割以后再来付钱。也有的山农如不急等钱用,也把茶叶钱暂时存放在茶行,收取一些利息的费用,等到需要时再来度支。

茶市街上还有许多商家卖时鲜特产,如春笋、蕨菜等山货,春天里,来自于苏州、松江的香客很多,还有许多爿卖锡箔纸和香烛的商店,沿着西溪河还有好几爿餐饮店。

这次留下集镇整治拆迁中,据说茶市街极大部分的房子要拆了,不知是否能保留一些,为留下百姓“且留下”一点念想。

         二  申明亭品茶断案

    早年的乡间还没有乡镇这一级政府,正式有了乡公所也是到了民国年间。从前民间发生的纠纷都是由一套约定俗成的调解办法。以前,农村里的祠堂就是家族议事的地方,家族里有族长,长幼有序,都是有辈份的,比如,我们袁家浦村袁氏家族,早在大清朝,邀请了附近省市的各大袁氏家族,共同修家谱,排出了八个字的辈份“学洪祖永,长法其祥”,我爷爷是祖字辈,我父亲是永字辈,我是长字辈的。我们村里谁都知道谁是哪个辈份,好像现在单位里的级别一模一样的,厅级、处级、科级等等。家族里发生的矛盾,都是由族长或族长委托的长辈来协调处理,相当于民间调解员或法官。



     解放后,对于封建的家长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家族的议事祠堂也大都被改建成了学校,或者成了大队的办公场所,家族长辈的威信大大下降了,大队干部的威信提高了,村里的纠纷都是通过大队干部来协调的。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天上雷公大,地上娘舅大”,各家各户自己的家庭矛盾都是请娘舅姑夫来协调解决的,最后决定,像那法官最后的法槌一样,掷地有声。

对于涉及到外乡人,或者村里邻里之间,家族无法解决的事,留下西溪古镇上有个创新,就是在申明亭里喝茶断事,好像绍兴人的“吃讲茶”。

西溪古镇上,明洪武六年,也就是公元1374年,乡里人捐款建造了申明亭,民间争斗,户婚司法,都在此调解。那时,没有国家发工资的镇公所,也没有警察,民间纠纷一般都是由当地的乡绅出面协调解决。相当于现在马背上的巡回法庭,公开审理,双方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都可以旁听,好像是合议庭一样,听到不公之处,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真如亭上对联所写,“亭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邻有争斗借他论是辨非”。



据说留下街上有一张姓人家的女孩与李姓人家的男孩订了娃娃亲,后来李姓人家由于家里遭回禄之灾(火灾),逐渐走向败落。张姓人家想撕毁当年的婚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双方愿意,解除婚约问题也不是太大。关键是张家小姐和李家公子从小在留下西溪河边玩水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当父母要毁婚约时,张家小姐非常不愿意,甚至出现了两个人私奔的想法。李公子与张小姐商量与后,李公子就在申明亭里向镇上乡绅寻求支持,乡绅传唤了张家父母,张家父母又恨又气,但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是履行了婚约。后来,李公子在张家的资助下,做起了生意,在茶市街上开了茶行,生意还非常兴隆呢。张家也感到满意。

有一苏州茶商的女孩跟着父母到杭州来游玩,而且,还要去到小和金莲寺山烧香,烧完香后,在留下镇上过夜,并且还去戏场看戏。看戏的时候被当地的苟姓小流氓调戏,据说,苟家祖上做过大官,在本地颇有势力。苏州茶商在老家地位也不低,哪里肯罢休,一旦打上官司,千万家产都会往里面扔。第二天,苏州客商还是在申明亭里向留下乡绅申诉,当时的乡绅还是传唤了苟家父子,苟家父亲也确实承认昨晚儿子酒后看戏失态,当场道歉,赔了一些银钱,并且摆下赔礼酒。苏州客商挽回了面子,在乡绅们的劝说下,也就见好就收,以后自己也要常来做茶叶生意,过头了对自己也不利。申明亭里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可以在此讲个道理,辨个是非。                三  西溪留下的茶馆

    我们袁浦街上的茶馆,我还是有记忆,爷爷每天早晨穿着长衫,拄着那油亮的竹拐杖,慢慢地踱着方步,到了茶馆,沏一壶旗枪,相互之间打个招呼,向长辈问个好。那时,“祖”字辈的老人们都还健在,甚至还有个别“洪”字辈的太公也还健在,每天到茶馆喝茶。大家讲讲一天来听到的新鲜事,相互说说邻里之间发生的不平事,这里既是讲国家大事的地方,也是评论村里事情的地方,更是评判家家户户治家道德的地方。父亲到了70岁后,也像爷爷一样,每天早晨到街上茶馆喝茶聊天。

     回头说留下古镇的茶馆,西溪留下古镇上原本有三家茶馆,茶市街上小桥头的老陈茶店,留下大街的方阿潮茶店,路北的阿茂老王茶店。



留下的茶馆都沿西溪河而设,茶客的船靠河埠,在河埠中间平台栓船缆绳,然后从两面台阶上,闲坐于临河百年的老屋中,看屋外春和景明,鱼跃鸟翔,细细品尝一盏新茶,细细体会酝酿了千年的幽幽清香。平时,茶馆就是老年人聚会聊天的地方。留下街上发生的事,杭州城里发生的大事,茶行里发生的事情都马上会通过茶馆传开。

家里遇到不平事,也可以到茶馆里来申诉,茶馆里喝茶的乡绅和长辈们会出面主持个公道。邻里之间的许多纠纷也可以在茶馆里解决。  一次,留下街上顾周两家相邻而居,中间有顾家的围墙,让给周家盖个小厢房。后来,周家因故将房子连同宅居地卖给了王家。有一年,王家要把这墙围厢房加高为楼房,发生了纠纷。顾家邀乡绅们吃品茶,王家出示买契为据,顾家也出示咸丰年间祖上买契,买契上房屋四至分明,相关人员画押签字,否则与买贼产同。而王家的买契上没有邻居顾家画押,无效。王家输了,点烛放炮,赔礼道歉,全场茶钱有王家支付。新按界石一块,上书“顾姓墙界”,直到墙腰。时间一长,王家做人也比较厚道,顾王两家关系也还不错。王家儿女长大,房子确实也不够住,顾家还是同意王家加高盖了厢房。这个故事与安徽桐城“六尺巷”有点相同,真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段时间,我多次去留下老街走访,徘徊在忠义桥、楹春桥和小桥上,寻找老茶馆的痕迹,可惜,从前的茶馆都没有了,申明亭倒还在,只能在申明亭中和留下老人聊聊天。多么想能在老街茶馆里,沏上一壶茶,喝上半天,听听用留下话聊的天。可惜啊,没能找到这样的机会。

        四  西溪留下的茶叶

西溪十八坞,坞坞都产茶叶,从灵隐街道的玉泉青芝坞开始,到留下的石人坞、西穆坞、东穆坞,直到龙坞茶镇的里桐坞和外桐坞,茶叶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1985年前,留下和龙坞的茶叶都叫旗枪,1985年,西湖龙井茶产区扩大后,都成了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区,而且茶叶的产量还远远超过西湖乡的产量。

清末,钱塘县除龙井村以外产的茶,包括西溪十八坞的茶叶,都叫旗枪。旗枪茶的来历还与左宗棠和胡雪岩有关,我在前面《龙坞茶镇长埭里》一文中已有描述。



西溪自古就产茶,明代黄汝亨《永兴寺碑记》曰:“西溪十八里梅花。春时山有焙茶,香闻十余里。”西溪盛产茶叶由此可见。西溪的茶叶的品质和声誉非常高,明人冯梦祯说,“西溪茶利之厚,十倍于龙井。……,逼近兰松梅竹之香,真龙井之伯仲也。”

明朝末年,江南著名的篆刻专家马元调,刻印过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夏,曾经经过留下西溪古镇游历龙坞横山,拜访横山草堂主人江元祚,并且,写下了《横山游记》。他住在永兴寺,也就是现在的西湖高级中学所在,过西溪市“市中百物略有,商贾亦具,负薪者尤塞途。央人储以待价,高与楼等。焙茶处,新香酷烈。茶客多松江人,载米来易,舟首尾相衔接。亦有歌儿、伎女来逐茶市。亦一时土风景物也。”



马元调的笔下,把当年留下“西溪市”茶叶交易的盛况描写的清清楚楚,客商大都来自于松江府(今上海),西溪河里大量的船只,首尾相接。用松江的大米来换取西溪的茶叶。对于新茶的香味也有“新香酷烈”的描写。还有许多歌女来西溪茶市上凑热闹赚点钱,成为了当时留下西溪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

马元调后来死于“嘉定屠城”,他的忠烈为后人称颂。



西溪产茶,安乐山的茶被称为西溪一绝。留下多山地少农田,留下的山地以适宜于种植茶叶的酸土为多。《杭县志稿》说“西溪茶利之厚十倍于龙井,盖安乐山西麓为西溪镇,即留下。环山之茶皆聚于此,自昔著名。”清人陈如松,就是爱国华侨陈嘉庚的父亲,更是赞美留下安乐山之茶,写下《安乐山茶》:“金芽尽透市逾哔,安乐山泉到处夸。筐篓云屯书姓氏,经商蚁集入行家。有泉不让中泠水,无种还推石缝茶。何必杏村沽美酒,玉川风味自然嘉。”安乐山茶是杭州的一大名茶,生长于西溪安乐山的深山幽谷,汲取了松兰竹菊的幽香,更是让茶客们称颂。陈嘉庚父亲去南洋新加坡经商,还不忘带着留下安乐山的茶叶呢。



现在的茶叶都是以明前茶为佳,实际上古时的茶叶采摘时间没有那么早,大多数是在谷雨前采摘,故以雨前茶为佳,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说。现在气候变暖,茶叶的品种也在改善,像新品种龙井43号和乌牛早,早在3月中下旬就开始开采,而传统的群体品种还是要到清明节的前两三天才发出嫩芽可供采摘。

留下的茶农其实很苦的,春天采摘茶叶时间要求很强,太嫩了不行,太老了也不行。采摘要恰到时候,采摘回家的茶叶叫“青炒”,先要在勃篮里晾摊,然后在高温的茶锅中炒制,炒制的动作看上去很优美,实际上,其中之苦只有茶农自己知道。“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还要辉锅和筛茶,几百度的高温,新手的手上都是水泡,老茶农的手上都是厚厚的老茧。每到茶季,茶乡的孩子来上学,他们的身上都带着一股茶叶的清香,上课都是瞌聰懵懂的。



谷雨后的茶叶还要除虫,夏季要除草,秋冬季还要多次翻掘茶地和施肥。茶农们开玩笑说,双抢种田只要忙一季,茶农忙四季,种田人难于体会到茶农的苦。

留下的茶农,每年的西湖龙井茶的炒茶王比赛,杨家牌楼村的李泉春和李泉明多次获得炒茶王荣誉,东穆坞村的邵明海也多次载誉而归。特别是杨家牌楼村的李泉明,2011年来的8次比赛中,夺得了三次冠军,为留下百姓挣得了荣耀。

5月27日上午,我专门去了留下杨家牌楼村,杨家牌楼村里面有个石人坞,那里有许多墓葬,墓地的周围都是茶地,山坡上也到处是茶叶,永兴寺的那一抹寺庙黄在大片的茶地里尤为显眼。牌楼溪水哗哗地流淌。头茶早已采摘完毕,二茶也已长得非常茂盛,但很少有人采摘了。永兴寺原来在现西湖高级中学的位置上,西湖高级中学停电时敲的钟就是原来古永兴寺的铜钟。往东走,石人坞还是那么宽敞,远处不知名的几座山组成了一个“山”字,或像一只元宝,两面群山绵延,中间一座山在雨雾中朦胧的影子带着仙气,我现在可以想象,当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贵人选择这块风水宝地安葬了。远处的紫之隧道在群山里穿过,隐隐约约传来些许汽车声音,在永兴寺边是听不到的。


沿着山脚往西走,见茶地旁见一亭上书四个大字“梅竹香邻”,对联一副“疏篁觅萼育香茶,浅谷深坞辟绿道”,虽然已过了明前茶采摘季节,看不到“春日焙茶石坞,香闻十里”的景象,但是,满山满坡绿油油郁郁葱葱的茶叶就在眼前。沿着西山游步道一直往西走,就能看到安乐山,安乐山下还有大片茶地,每年春天都会被百姓采摘炒制,成为西溪百姓,甚至是苏州松江百姓杯中的佳茗呢。

说留下的茶叶,离不开东穆坞村。东穆坞、西穆坞两个村,“上错花轿嫁对郎”,阴差阳错,东面的叫西穆坞,西面的叫东穆坞。东穆坞村与龙坞和梅家坞交界,产高山茶,茶叶的质量属于上乘。东穆坞有句老话:“头戴帽子,脚穿靴子,帽子越高,茶质越好”。清释开明有《月夜焙茶》诗描述东穆坞的茶,“深沐东皇雨露恩,摘来松火焙黄昏。清乘月色浮盈坞,香逐夜光蒸远村。七碗卢同难释口,三杯陆羽暗消魂。试新旋煮流香水,龙井蒙山何足论。”留下茶市街上的万茂茶行就是东穆坞人万庆桐开设的,生意做得非常大,对于苏北客商尤有吸引力。



东穆坞村是留下和龙坞交界的村庄,从前,我上下班每天两次经过东穆坞村村口。5月29日一早,到村里看看,遇见二十年前西湖职高一学生陪着我村里走走,当年明朝尚书洪钟的墓地就在花牌楼,墓道、牌楼和石人石马早已不见,四周只有郁郁葱葱的西湖龙井茶,留下的2400多亩茶地中,东穆坞占了1400多亩。东穆坞的茶叶大都是高山茶,与梅家坞和大清村相邻,茶叶品质尤佳,成了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之一了。


西溪的茶和西溪的茶市街,西溪的桥和西溪的水,在钱塘县的历史上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与宋高宗的“西溪,且留下”一起,留在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中,这不正是“留下”二字的含义吗?

                       2018年5月3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