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城南岘山诸峰有不少摩崖石刻。如真武山东麓的宋淳佑十一年(公元1251年)为京湖制署使李曾伯记功的“襄樊铭”;郑家山北谢公岩(仙人洞处)的河阳赵淳于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所刻的记事铭;岘中峰南的蛮王洞内嘉泰二年(公元1201年)的摩崖题刻,癞毒山冲内岘山寺遗址处的摩崖石刻群等。 
这些摩崖今已是襄阳市的珍贵文物,是研究襄阳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以上的摩崖石刻大部分是宋代的,距今都有七、八百的历史。宋以前的摩崖石刻也很多,但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淋,字迹很难辨认。如仙人洞下的唐以前的摩崖就有数块,在岘山寺遗址上也有好几处,但风蚀十分厉害,字迹残缺不全,有的甚 至成了“光板”。 
在岘山寺遗址上,有一平地拔起的蘑菇巨状石(高约10米,直径4-5米)上刻“岘石”二大字(字大约60×60公分),它是岘山寺的标志。这两字可以说是与岘山寺建寺的年代同时出现的。 
据遗址上所存的唯一完整的大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临济正宗派》碑“重修岘山寺记”中记载:“寺以岘石名,专其胜也。寺在古今有废兴……始创于晋之咸宁,重修于宋之庆元,迄今千年,岿然独存”。 
证明“岘石”二字刻于公元277年左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目前考查的情况来看,“岘石”的摩崖石刻是我市保存历史最久,也是最大的一组石刻,是国家文物珍品。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