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近看是一片迷人的土地,远观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家,无论近观远望,都精彩丰富而又耐人寻味。说它“迷人”,是因为缅甸有着使人看了以后就着迷、就为之倾倒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以及众多的民族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说它是“谜”,则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环境,尤其是1962年以来数十年的封闭,使这个在东南亚国土面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人口已超过5000万的国家,一直走着独特的发展道路,经历了异常的变化。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缅甸的“封闭”和“特立独行”,都诱使人们去窥探其中的奥秘。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国家”,佛教传入缅甸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80%以上的国民信奉佛教。据说,在缅甸6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建有各式各样的大小佛塔就有330多万座,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国家。我们一行10人,从昆明出发,开始我们12天风光人文自由行摄采风活动。我们目睹了乌本桥的血色黄昏;蒲甘烟云下的万千佛塔;全民供养的红衣僧人和水上部落独脚鱼夫......

乌本桥又称为爱情桥,据说一起走过的恋人便再也不会分开。悄然走过200年历史的乌本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古朴而简单,桥上行人如织。乌本桥的日落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画面。

乌本桥


茵莱湖长22公里,这里每年十月当地还举行独脚划船比赛。

当地渔民至今还保留着“独脚划船”的习惯,这在全缅甸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茵莱湖上的渔船形状纤长,渔民在船尾用一只脚站立,一只脚来操纵船桨,与划桨的脚同侧的手控制方向,另一侧的手则用来保持平衡。渔民划船的姿态一拐一拐地,看起来像跛子行走,而船可笔直前行,也可自由左转右转,非常自如。

乌本桥晨雾
马哈伽纳扬僧院位于乌本桥头,是缅甸最大的僧院。人数达到2000多人。每天上午十点左右,各国游客来这里云集,目睹千名和尚用午餐的画面。我们刚来到的时候,就发现很多游客已经排队在道路的两边等着拍照。

千人僧饭

全民供养的红衣僧人

这里犹如一个大学,房屋内有诵经的,有打扫的,书籍床铺摊开,很多的楼宇建筑散落在绿荫中。

红色的僧袍变成了一条长龙,哈哈,一只小狗淡然地站在前面,仿佛接受朝拜。

僧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凌晨四点吃一次,上午十点半是他们的第二餐,他们严格遵守过午不食的规定。

和尚在缅甸拥有相当高的地位。男人只有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缅甸男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结婚。缅甸社会把人分成五个等级: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是三等公民,尼姑是四等公民,人妖是五等公民。

在缅甸,布施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捐献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布施”。清晨,天蒙蒙亮,整个城市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小沙弥就开始出门化缘了。

缅甸人用同情与怜悯,去获得社会的承认;用布施与付出,去赢得别人的尊重。而获得生活的平安和心灵的宁静,这大概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赤着脚的小沙弥来到民居前,手拿食钵,无需话语,主人家便会主动把提前准备好的热腾腾的饭放在小沙弥的食钵里。

这就是缅甸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这就是缅甸人对宗教信仰的体验。行走在缅甸随时随地能感受到当地人的质朴与善良。

乐善好施的缅甸人从不拒绝僧人。
佛塔是缅甸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在这里,即便是再小的村落,也都至少会有一座佛塔,供人们跪拜、礼佛、冥想。无论是历代的国王,还是普通的僧侣百姓,虔诚的缅甸人总是将修建佛塔作为人生的一大愿望,常常为此倾尽毕生积蓄,他们相信自己积攒的功德可以换取一个美好的来世。

皇宫建筑

蒲甘是一座古老而厚重的万塔之城,万千佛塔矗立在伊洛瓦底江边的这片广大的平原之上,多到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座。

在蒲甘,登上一座佛塔,看阳光倾泻在古老静谧的佛塔群之中,绝对是震撼人心的经历。

蒲甘最美的时刻莫过于日出和日落,曾有人把蒲甘的日出日落评为世界十大美景之一,这是到了蒲甘绝不能错过的。




万千佛塔晨曦中

坐在高高的佛塔顶看日出日落,应该是一种非常安详神秘 又有历史感的场景。

我喜欢缅甸的“白色驼峰牛”,觉得他们的样子真的就非常的神圣!


礼佛的僧侣

虔诚的僧侣





蒲甘位于缅甸中部,依伊洛瓦底江中游,南距仰光500多公里,北距曼德勒100多公里。这里曾做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11~13世纪)的王都达240余年之久,直到1287年被忽必烈的蒙古元军所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我们近距离感受了生活在蒲甘良乌镇村落的人们。

缅甸人对佛祖的虔诚,缅甸人民的友善,以及相对比较淳朴的民风。





勤劳的老人



磨香木粉的姑娘

抽大烟的妇女














可爱的孩子们

大眼睛的小姑娘
穿裙子的缅甸男人。缅甸这个国家气候非常炎热,缅甸人为了凉快,特别喜欢穿裙子、穿拖鞋。在常人看来,女人穿裙子是不奇怪的,男人穿裙子在全世界也不算是很稀奇的事情。可是当你看到全国上下的男人们,不论老少,当官还是平民,富贵还是贫穷,都穿着裙子。上班的时候穿,下班的时候也穿;骑摩托的时候穿;做农活的时候穿;洗澡的时候穿,游泳的时候还穿;总统接见外国贵宾的时候,依然是穿着裙子,你就会觉得非常稀奇了。
缅甸这眼神....









缅甸的女性,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貌美的小姑娘,甚至一些年轻男子,都在脸颊涂上一些“黄粉”,这似乎已经成了缅甸标志性的街头景观。这种淡黄色或者白色的粉,由一种叫塔纳卡(Thanakha 香楝树)的树皮磨成的粉,它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苦香味因此又叫香木粉。在缅甸很多地方的集市上都出售这种香楝树淡黄色树枝,粗细从酒盅到碗口不等,截成半尺多长。再将树枝沾水在一种特制的石板上磨出粉浆,这种半流体的粉浆就是香木粉。

它涂在脸上,是一种凉凉的感觉,香木粉能很好地防晒。对保养皮肤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使肌肤细滑,最重要它还可以防蚊虫叮咬。不愧为天然的生态护肤品。

缅甸人管小姑娘叫“小猫”。一般情况下,未婚的“小猫”会把这种化妆品涂满前额和鼻梁,结过婚的妇女则只涂脸的两颊,不涂鼻梁。

中年妇女涂脸的上半部,寡妇只涂脸的一半,“老猫”则随心所欲,可涂可不涂。除了妇女,很多小男孩的脸上也经常被涂成“花瓜”。




小沙弥,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缅甸是佛教国家,遍地佛塔,全民信教,以出家为荣。这种意识形态主导下,催生了许多小沙弥。小沙弥们年龄小,或学习或化缘或诵经,举止都非常惹人喜欢。




我们在缅甸旅行的时候,发现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这里的妇女拿任何物件,从来不用手提,不管多大、多重,一并往头上一顶就走了。而且这些物件在他们的头上稳稳地贮立,从来不会掉落,真是让人叫绝,有句话叫:妇女能顶半边天,我觉得这然话用在缅甸女人身上最合适不过。

头顶物件,行走自如,这就是缅甸特有的文化。




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是头能承受的重量,统统都往上面放。







长颈族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的一个少数民族喀伦族的一支巴东族所组成的,只能在湄宏顺镇看的到。长颈族人以脖子长为美。孩子从5-6岁起,就在脖子上套铜圈,一年一个铜圈,使脖子拉长。最长颈者脖子达70厘米。洗浴时,长颈人只能把稻草塞进铜圈内拉锯般擦洗。为了生活,她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向世界展示着残酷的美。


这次短暂的缅甸之行让我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了些理解。总而言之,缅甸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善良的人们,优美的风景,和谐的社会!这富饶多产的土地,坐拥绝世矿产却依旧贫穷的国家和人民,用自己的信仰来抵挡物质的匮乏,他们始终相信自己是得到了眷顾的,也用自己的虔诚和真心为来世祈福,平和如初: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好好过好这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