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是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我国法定职业病主要有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共10大类,132种。 1用人单位对职业病的防治义务 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有责任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根据《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方面的主要义务有: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取得或者达到相应的安全、卫生生产条件; (8)项目设计评估中需包括安全、卫生方面的内容; (9)保证安全、卫生生产的资金投入; (10)负责安全设备的配置与维护; (11)提供安全、卫生防护用品; (12)落实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 (13)设置安全、卫生警示标志; (14)进行安全、卫生生产的培训教育; (15)在上岗前事先告知职工有关安全、卫生危害的情况; (16)做好职工宿舍的安全、卫生工作; (17)做好特种设备、危险物的安全生产; (18)对职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2劳动者防治职业病的权利义务 企业要履行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劳动者自身也要加强职业安全意识。事实上,只要防护措施得当,哪怕是发病率最高、对劳动者职业健康威胁最大的尘肺病也是可以预防的。同时,劳动者需提高维权意识并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维权,按法律规定进行职业病鉴定并索要赔偿。 劳动者在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方面的义务 (1)遵守单位有关安全、卫生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 (2)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 (3)接受安全、卫生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安全、卫生生产技能; (4)发现安全、卫生生产隐患,及时报告。 劳动者在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预防方面的权利
3劳动者怀疑得了职业病怎么办? 劳动者如果怀疑自己所得的疾病为职业病,应当及时到当地卫生部门批准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根据《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作出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负责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首次鉴定。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鉴定组织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职业病诊断和鉴定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执行。诊断为职业病的,可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伤残等级,并与所在单位联系,依法享有职业病治疗、康复以及赔偿等待遇。用人单位不履行赔偿义务的,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