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中华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一个古老的传说恰好点明了茶的本来“面目”:解毒之“药”。这解毒之“药”的茶,并非那些香气缭绕的嫩芽,而是茶树的经过长时间生长的老叶和嫩梗经过熬煮具有特殊药物作用的茶。 茶天然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早就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得很深刻了,几千年来,茶,倍受皇室贵族的钟爱。魏晋南北朝乃至以后,茶成为中国古代上流社会养生的必备之品,品茶也是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文人雅士平淡的生活里流溢着清新的茶香;“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则是古人对茶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茶产地先民对茶叶的制作和保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绿茶、白茶、大红袍、武夷岩茶、普洱等不同的茶相继问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喝茶需求;尤其是云南地区普洱茶的治病、养生、保健作用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大清帝国为宫廷官员采办茶叶的主管部门“大清御药房”,证明了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身份是药。人们把茶当作饮料来看待,来称谓,显然偏离了茶本身的核心意涵。 文献记载,汉代晚期《广雅》一书就有记载紧压茶及制作方法了,这种制作方法做的不一定就是普洱茶,但是却是普洱茶的发端。唐代把紧压茶制作技术发扬光大,明代朱元璋下令取消紧压茶工艺,由此可知,普洱茶的兴盛期一定是在宋元时期。民间收藏家不少人收藏到宋元的普洱茶,成为史实的物证,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至于有人说普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有的制作工艺,过去没有,这不过是网上的某些人片面的说法而已,不足为信。 古人发现:发酵茶存放愈久,其治病养生保健效果愈加显著。普洱茶就是老祖宗的伟大发明。“一年是茶,三年是药,十年是宝”的说法就是对老普洱的客观而准确的评价。收藏实践也是在验证古人对老普洱的认识。我们发现:老普洱茶,尤其是百年以上的老普洱对于常见的感冒发烧、失眠症,肥胖症、胃病,便秘,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常见病有着不可思议的调理、控制、治疗效果。前几年,南方某媒体称:一块儿不足一公斤的百年老普洱茶砖售价达50万元以上,可见老普洱现在已成为富裕人群追逐的目标。 在普洱茶生产的基础上,祖先又发明了普洱茶膏。茶膏制作一般采用优质鲜茶,经过杀青、揉捻、发酵、榨汁、过滤等多道工序后,加入相关中药材精心炼制而成。其保健养生效果更佳。明清两朝,茶膏成为帝王将相皇室贵族的特殊贡品。现在百年以上的普洱茶膏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然无污染的保健珍品。 收藏实践得知,老普洱茶的包装器皿多种多样,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很精美的艺术品。瓷器瓶、瓷器罐、紫砂罐、木盒、漆器盒、纸质盒、棉布盒、竹筒、铜器盒、柚子皮、橘子皮、羊水泡、棉质纸、柳条篓等等。如果普洱茶存放于恒温恒湿避光的环境中,少则存放百年以上,长则存放千年以上不变质,老祖宗的伟大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看着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品尝着甘美的老普洱,不由让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肃然起敬。佛家有句名言叫“禅茶一味”,它常常被人写成书法挂起来,以显示其个人的修养和品位。我认为,修佛与饮茶在理上是相通的;修禅的最高境界是“无执无我”,最好的茶莫过于老普洱,老普洱茶则是“无香无味”的。它平和,平淡,中正,中庸,淳朴,醇厚,入口润滑,舌边生津。平心静气,闭目凝思,宠辱皆忘,波澜不惊……喝着百年以上的老普洱,岂不也是修行的一种境界耳! (齐同民/文 燕赵都市报) |
|
来自: 醉酒老翁9tqvvp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