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我家那台缝纫机

 昵称58013486 2018-08-07

“缝纫机”三个字,对我和老伴儿来说从茫然到了解到购买的过程犹如实现了人生的一个梦想。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们听有人说城里人已用上了缝纫机,但是我们乡下人没有见过缝纫机是啥样子。一次,生产队演出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影片中列宁的警卫瓦西里的妻子用缝纫机给小儿子缝制衣服的镜头在我和妻子的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萌发了给家里买一台缝纫机的念头。

1972年,生产队有眼光的6户社员给家里相继买回了缝纫机,这在全大队都引起不小的轰动。不久,生产大队为满足大部分群众缝衣的需求,把这些缝纫机户组织起来,成立了生产大队集体缝纫组,让她们承担起了为全大队男女社员缝制衣服的任务。记得第一年机缝一件成人中山装上衣收取加工费五毛钱、做一条裤子三毛钱,第二年分别提高到每件一块二毛钱、八毛钱,补一个补丁一毛钱。缝纫组的兴办,从此改变了农村妇女们挑灯熬油,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衣服的状况。

随着缝纫机的推广应用,人们衣着观念跟着发生了很大变化。男人多穿上中山装,妇女多穿上对襟布衫等新式服装,女孩儿穿起了背带裙,时尚好看。在社会潮流的带动和影响下,我的妻子开始嘀咕着要给家里买台缝纫机。要买缝纫机就得先要有过硬的缝纫技能。还没等家里买回缝纫机,妻子那年冬天就报名参加了大队缝纫组技术培训。妻子是一个性格要强,心灵手巧的人。她在缝纫组共学习了七天,头三天,主要是了解熟练缝纫机操作基本要领,做一些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给小学生做书包等辅助性活计,后几天,主要学习缝剪技术。她在为一名男社员试剪裁上衣中山装时,一不小心,一剪子下去把衣兜剪得太大,布料作废了。她没有灰心,利用吃中午饭时间小跑到10里外的高店街去买布料,顾不上吃午饭,在剪裁师傅赵亚兰大嫂手把手指导下,终于完成了这件上衣的剪裁工作。

那时,缝纫机属于国家计划内的紧俏商品,购买时需要有指标。供应产品只有陕西缝纫机厂生产的“标准牌”缝纫机一种。在人们眼里,谁家如果有一台缝纫机,就认为该家庭情况好,人有本事。我那时在安乐公社广播放大站工作,为了买到缝纫机,托关系、找熟人、提前报名申请指标。说来也巧,那年12月,上级业务部门为当地供销社分配了一批数量有限的计划内缝纫机销售指标,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指标,花了146元钱买回了盼望已久的“标准牌”缝纫机。本文来源于(www.linxglobal.com.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