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路军当年开荒的南泥湾,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金苹果6 2018-08-07

1941年春,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经过歌曲传唱,南泥湾家喻户晓,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电力部门的不断发展、扶持下,南泥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的南泥湾,青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成片的玉米结出了壮硕的棒子,稻田里绿油油的禾苗正在拨节抽穗,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中午时分,走进南泥湾镇南阳府村村民张旭明家,家中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今年65岁的张旭明斜躺在凉椅上吹着空调看电视,“中午日头太毒了,就在家里休息。等下午凉快些了再去稻田里锄草。”

张旭明说,现在的电敞开用、放心用、随便用。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幸福日子。

1975年,富县牛物电厂的电通到了南泥湾。当年23岁的张旭明和其他村民们热情高涨,跑前跑后架线抬杆。当村子里的电灯亮起来的那一刻,家家户户放起了鞭炮,比过年还要热闹。为了庆祝村子里通电,村委会还在广场上放了三天电影。

然而,由于电源有限,村子只给每户村民睡觉的窑洞里接通一盏灯。虽然有了电,但是又没有别的电器,所以还是早早关灯睡觉。

90年代

为了满足群众用电需求,各个村子组织村民凑钱对各自的电网进行了改造,把木电杆换成了水泥电杆,6平方的黑皮胶线也换成了16平方的铝线。电源充足了,家家户户都在厨房、庭院装上了电灯。一些家庭条件好些的,还购买了黑白电视机。做粮食生意的张旭明手头有些积蓄,1992年,他花了500多元钱买了村子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到晚上,周围村子聚拢过来看电视的有上百人。

90年代中期

购买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灯泡的瓦数也从15瓦、20瓦慢慢变成了50瓦、60瓦。电压越来越低,一到晚上用电高峰期,电视开不了机,灯泡也变得像萤火虫一样暗淡无光。1999年,大电源接入了南泥湾,国家出资对电网进行改造,实现了抄表到户,并给每家安装了漏电保护器。

1999年电网改造后

村民基本实现了电随便用的目标。但是由于村民安全意识不强,劳作中的大人和顽皮的孩子时而会遇到触电的情况。而且碰到用电高峰和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出现电压不稳的情况。

2015年

国家电网公司对农网进行升级改造,导线全部实现绝缘化,南阳府村通了动力电,机井也通了电。张旭明不仅实现了自己电随便用、敞开用的目标,还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有机大米。“家用电器应有尽有,随便用,敞开,这就是咱老百姓幸福的电气化生活。”张旭明高兴地说。

■ ■■■■

电网改造困难大

南泥湾镇张家沟村位于九龙泉沟偏支一条岔沟,交通极不便利,属于移民搬迁自发组建村,长期以来,用电条件不够标准,供电质量较差。但是困难再大也要保障群众用上充足电。南泥湾供电所积极与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协调,历时50天为张家沟村免费安装表箱电表52块,架设0.4KV线路700米,更换了配电变压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张家沟村民的实际用电困难。如今的张家沟村,有了强劲的电力支持,村民们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业农家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40年,售电量从10万到650万

今年62岁的孙金良是从南泥湾供电所退休的老职工,从1978年参加工作起的40年里,他亲身经历了南泥湾电力事业的发展变迁。

1978年,南泥湾镇14个村每个村只有一座配变和一块总表。每个月,孙金良要和同事到村子里收电费,按说,一个村子一块表,电费应该很好收。

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由于每家只装了一个灯泡,村里开始是把用电度数平均分摊到每户。然而,村民们又为谁家灯泡瓦数大,谁家开电灯时间扯开了皮。最后村里没办法,规定只能用15瓦的灯泡,每天晚上最早7点开灯,晚上最迟9点熄灯。孙金良理解,当时南泥湾经济不发达,群众挣不来钱,日子过得艰难,为一分两分的钱计较也情有可原。

孙金良记得,当时南泥湾14个村子加生产共用一台18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由于用电量小,线损大,他们又申请把这台1800千伏安的变压器由大换小变成了500千伏安。孙金良说,1978年的时候,全镇只有20台配变,除了南泥湾场部是一台80千伏的外,其他的都是20到30千伏。全镇一年售电量只有10多万度,除了每个村子一个磨坊为群众加工粮食外,再没有什么别的工业用电。

孙金良和其他几名同事维护着南泥湾100多千米的低压线路,虽然配变不多,但是事却一点也不少。当时群众安全意识不强,有在电杆下挖土,在电线上砍树,甚至还有人在电线上晾湿衣服。所以村子里触电事故时有发生。直到1999年电网改造,全部把电线更换为绝缘线,把电杆换成9米的水泥杆后,才渐渐杜绝了触电事故。

交通工具的变化

说起电力工人交通工具的变化,孙金良也是有一肚子的话。南泥湾镇面积有350多公里,抄表收费、维修线路都是步行,有的时候去偏远点的村子,要备上干粮走上两三天。后来,上级为每名电工人配上了自行车,有了自行车,外出工作方便多了。

但是由于路不好,到1998年,孙金良共骑坏了4辆自行车。1998年初,为了方便员工工作,上级给供电所员工每人补贴3000元钱,鼓励大家买摩托车。“有了摩托车,大家出去工作更方便、快捷,几十公里的山路,屁股一冒烟,十几分钟就到。”孙金良说。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上级为南泥湾供电所配了一辆北京吉普车。大家开着车出去抢修、巡线和抄表,再也不怕日晒雨淋。2014年初,南泥湾供电所又配了一辆崭新的皮卡车,越野性能更强,后备厢能放很多抢修物资和工具,天冷天热还有空调

现在随着自动化的普及,南泥湾供电所也紧追时代发展潮流,采用“互联网+”营销服务新模式,借助“掌上电力”“电e宝”“微信”等APP改变和优化客户用电体验,让客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智能便捷的供电服务。

南泥湾镇供电所所长吴凤强介绍说,他们担负着为南泥湾镇14个行政村、7个农场连队及若干驻镇站所单位的供电保障任务。供电客户为1960户,9400余人口。有专变客户29,配电变压器33台,新改造增容的南泥湾35千伏变电站内两台315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为南泥湾供电,最大负载容量可达到8700千伏安。2017年,南泥湾供电所售电量达到650余万千瓦时。从1978年的年售电量10多万度到2017年售电量650多万度,南泥湾量的电量增长了60多倍。

灯火映红南泥湾 再现陕北好江南

7月23日,南泥湾供电所员工李延平、刘世强又来到南阳府村残疾人张晨的养殖场里走访用电情况。张晨抱起猪圈里新下的猪崽,乐得合不拢嘴。去年,他养的生猪出栏300多头,每头净赚500元,仅此一项,就纯挣15万多元。“没有电力部门的帮助,就没有我的发展。”张晨感动地说。

今年32岁的张晨17岁时出了一场车祸,失去了左臂。从此和父母守着40亩薄田生活,每年收入仅够温饱和家庭开销。去年初,他贷款30多万元,承包了一片山沟,打了口机井,并建起了养猪场。地租了,井打了,猪场建起来了,才发现加工饲料、抽水、抽粪都需要用电,电还没有着落。正在发愁之际,供电所长吴凤强主动找上门,给他讲解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井井通”和“村村通动力电”政策。填写、递交资料后,南泥湾供电所只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就栽电杆19根,架线1400多米,为养殖场接入了一台100千伏安的专变,给机井也免费接通了电源。“一分钱都没花,电网公司实在是太好了。”张晨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

张晨说,有了电力的保驾护航,他的发展信心更足了。下一步,他还要扩大养殖规模,把生猪年出栏量增加到500头。同时把后山的600亩地流转下来种玉米,用玉米喂猪,把猪粪三层过滤后再抽送到后山给玉米施肥,走绿色循环的道路。

特殊帮扶在行动

“我家的电灯更亮了!电视也能看了。”住在南阳府村的63岁杨生花老婆婆高兴地逢人就说。原来供电所的同志在一次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老人家里的用电情况和一老一少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后,自己掏钱为老人家里更换了电线。此外,南泥湾供电所还将老人列为帮扶对象,对老人的衣食住行、交通、医疗等各方面进行特殊帮扶。

为方便残疾人出行缴纳电费和报装接电提供便利,南泥湾所在营业厅大厅建立完善了特殊客户服务档案,认真收集统计聋哑人、残疾人、孤寡五保老人、军烈属等特殊等服务对象相关信息。多年来,南泥湾供电所共为红土窑村叶德根、南泥湾村张金龙、马坊村董佰平等12名贫、病、残客户服务组织捐款6000多元,上门爱心服务60多次。

播放GIF

南泥湾镇人大主席左大鹏提起供电所,赞不绝口。他说,南泥湾是个传统农业镇,为了服务农业生产,南泥湾供电所向上级争取排灌电价政策,为群众降低成本。同时,积极服务三农,给所有机井通了电,所有村子通了动力电。2016年来,南泥湾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泥湾供电所主动作为,积极配合上级创建景区要求,从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厕所、标示系统、完善智慧区五大项入手,将景区附近架空线路全部实行“空改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升景区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

“以前线路比较杂乱,负荷较小”现在采用杆线入地改造的方式,减少了立杆架线,看起来比较整洁、美观,而且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为了给游客创造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大力配合景区品位提升建设,南泥湾景区供电服务站以西北局革命旧址为半径,将其周围一公里的明电线进行了杆线入地改造,将电表、表箱、变压器等设备进行迁移,对不可迁移的设备,工作人员对其外表进行了美化。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景区供电可靠性,改变树木与电线之间交叉的矛盾,提高抗大风、雷电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0年南泥湾农民人均纯收入4624元,2017年达到13800元,这一切,离不开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左大鹏说,南泥湾现在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电力部门给力,我们对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发展充满了信心。”

夜色中的南泥湾凉风习习、稻花飘香、溪水潺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移民新村绿树红花环绕的广场里孩童嬉闹、欢笑声悠扬,远处的霓虹闪烁、灯火阑珊。

在充足电力的带动下,

南泥湾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的人们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素材提供| 张剑 吴长宏 王世华 刘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