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蔚县剪纸艺术家——任志国先生作品赏析

 wyj剑神卓不凡 2018-08-07

任志国近照




    说起剪纸艺术,蔚县剪纸应该说是,在中国剪纸艺术长河中独领风骚,声名远播。其无论剪纸技艺、地域特色,仰或是剪纸形式的变化多样,《蔚县剪纸》可谓是“妙剪生花染春意、艺坛代有新人出”。如此美丽的点彩剪纸,却是来源于民间剪纸艺术家们的精心创意。任志国便是蔚县剪纸艺人中的佼佼者,许多蔚县剪纸精美的作品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几十年来,他的千余幅剪纸和论文书画等各类艺术作品相继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书画报、剪纸报、中华剪纸”等全国各级报刊和100余部剪纸等艺术专集选用。诸如:




任志国在接受采访




1999年被省文联等单位授予《河北省工艺美术家》称号,2000年获得全国中青年剪纸优秀人才《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

《根》2002年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奖。

《花开富贵》2003年荣获第五届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全国剪纸作品展金奖。

《生肖祥和如意图》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华夏风韵杯全国剪纸大展中获得金奖。


《神州古韵》获2005年中国(武汉)全国剪纸作品大赛金奖。

《古风》

《清韵》

2006年《古风》、《清韵》二幅作品,获杭州·国际剪纸艺术节暨桐庐第二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金奖。并被授予全国“十大神剪”荣誉称号。

2007年,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春颖与聂景华主编的《中国金剪刀·剪纸精品选》一书中,收录了任志国20余作品。

2009年的《鱼跃引福来》获中国“鱼文化”剪纸艺术大赛金奖。

《贴窗花》收录入《中国民间美术精品集》。

《和谐旺运来》这是为狗年专门设计的剪纸。

这是带有乡土气息的剪纸。

2011与父亲任玉德合编的《生肖百图》”一书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父亲作品36幅,任志国作品95幅。同时,出版的《福寿百图》一书选用任志国福寿类作品46幅。在全国历届剪纸艺术大展中获得金奖20多次。

任志国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公益广告百人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剪纸艺委会理事、中国剪纸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家口市作家协会会员、蔚县剪纸协会副会长、蔚县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副主任、蔚县美术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政协蔚县第十四届至十五届委员会委员。2016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非遗研修班,并被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邀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进行授课。其个人辞条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词典》、《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等辞书收录。





任志国在教小学生剪纸




如此优异的成绩、如此高傲的荣誉,然而,任志国从未骄傲自满,他对人谦和善良,对同行常常给予无私的帮助。在我对他的采访中,他这样说:“我还很年轻,刚刚进入不惑之年,人生之路很慢长,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蔚县剪纸》需要不断地溶入新思维、新方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时代好作品。”

说到我与任志国的真正相识,却是在一个小小粥馆里,尽管以前知道其大名,知道他在蔚县剪纸中的地位,也知道他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也听到过许多人对他的争议。但始终没有与他进行过交流。也是今年,深秋的九月,早上习惯于去那一家小粥馆里去吃蔚县的小米粥,恰巧遇到了任志国先生。我们相互谈论了许多,临走时相约再次见面。在这次见面当中,任志国先生文静大方、豪无做作之嫌,让人感到平易近人,言谈举止和蔼可亲,生活朴实简单,让你毫无感觉到他是一位技艺超群剪纸大家。

当我和刘富琴大姐,再次在他家中的见到他时候,才真正领略到一个艺术家的博大胸怀,领略到他的艺术世界和一个艺术家的境界。平凡的小屋中堆满了他的各种作品,洁白的墙壁上挂着他被选用为全国“公益广告”的作品照。任志国,从小跟随父亲任玉德(老一辈剪纸艺术家)学习民间美术,自幼受到家庭薰陶,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他不仅仅是钟情于剪纸艺术,在剪纸之外多有涉猎,尤以在民间绘画艺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用他的话来说,“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也是无穷尽的。”他虔诚对各类艺术领域的研究探索,从而养成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的要求。他自取艺名为“半痴”,“半痴”是何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他可以放弃许多荣誉,他可以放弃许多名利,他为了完成艺术作品,经常忘记了时间和吃饭,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构成一个艺术家真正的生活和修养。他对于那些其他争论毫不在意,他在意是作品的内涵境界和艺术格调,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艺术是靠作品来说话的,艺术家不是自封的。如果仅仅是一些毫无内涵,一些逢场作戏,靠偷工减料或偷机钻营,所获得的那些东西,根本经不起时代的推敲,表现出来的只有尴尬和笑料。”













这就是任志国,一个对艺术充满追求的任志国,一个和善待人低调处世的任志国,一个德艺双馨的任志国。




(图文来自蔚县文联

中国传统剪纸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我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之前,随着历史的演进,经济、文化、科技等许多方面的提高,民间剪纸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成熟的发展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在发明初期的“珍贵”,剪纸艺术最早开始流传于宫廷及士大夫宅邸,成为仕女的“最爱”。传至唐、宋之际,已大为盛行于民间的各种节庆场合;至元代,相继流传至中东及欧洲;以致明清,其艺术作品已与人们日常生活节庆相结合。当然在我国较早的记载见诸《吕氏春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史记晋世家》亦记此事。这件事广传后世,屡被征引,最终竟以“剪桐”作为分封的代称。成王即周成王,叔虞是武王之子。叔虞受封乃西周事。将树叶仿圭成形的行为,已是近乎剪纸的造型艺术。至今,民间仍有手工“撕纸”一项作为剪纸的品种而存在。因此,若说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剪纸的雏形,也不为无据。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地区,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六年先后在三座南北朝的墓葬中出土了五幅剪纸。因当地干燥的气候使一千五百年前的剪纸较好地保存下来。这些剪纸作品都是采用折纸方法剪成的。当时的纸普及的时间并不算很长,而《对马》、《团花》、《对猴》所呈现剪纸技术成熟的程度令人惊讶,相信它们还不是最早的作品,中国剪纸的源头还要往前推移。古代剪纸实物屡屡出土于古西域—丝绸之路的事实不仅说明中国剪纸在公元六世纪之前已经产生,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剪纸活动在中原已广为普及,并已传播到偏远地区。在内陆,陕西陇县原子头村古墓中发现了一批唐代剪纸作品,共十幅,均贴在一个陶罐外壁上,为花卉图案,直径八厘米至十厘米不等,出土时呈白色,后即风化,只留下图案痕迹。

      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在国内外十分流行,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中华大地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    

      正是那来自那些剪纸艺人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为我们民间手工艺术的辉煌发展谱下了一曲曲无声的优美华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