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汇风险准备金“重出江湖”, 人民币就能稳住吗?

 该放手时且放手 2018-08-07

根据央行网站发布的消息,自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这是时隔一年后,外汇风险准备金再次卷土重来,我国第一次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是在2015年10月15日,当时的标准就是20%,并且在2017年9月央行被调整为0。

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调整,不少人将其解读为对人民币的利好消息,认为人民币的贬值将暂时告一段落。小叮当先不说人民币的贬值是否就此终结,将这一调整视为利好消息,前提是央行对于汇率走势有较大的“控制”能力。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并非如此。

首先,一起来了解下什么是外汇风险准备金。外汇风险准备金,是央行针对汇率进行的一种逆周期调节措施,比如小叮当将在一年后以50万美元的价格向美国人买一台机器设备,于是和商业银行签订了一份远期购汇合约,约定在一年后,以6.80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兑换50万美元。

因为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将会贬值,所以商业银行在当前时点便购入了50万美元,而且为了赚更多的钱,商业银行会选择买入超过50万的美元,这一行为进一步加快了人民币的贬值速度。为了抑制商业银行的购汇动作,央行便要求商业银行每次购汇,需要向央行交纳一定比例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是不会支付给商业银行利息的。央行在拿到了美元准备金后,去市场上回购人民币,从而放缓人民币的贬值速度,甚至是反转为升值。这一准备金,便是外汇风险准备金。

从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运行机制来看,对于人民币的贬值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于大级别的贬值动量来说,力度却是非常有限的。就像2015年10月第一次征收外汇准备金的时候,人民币贬值的步伐在短期有所放缓后,中期依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贬值,从2015年10月的6.3一路贬到了12月的6.9,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抵抗作用。

这次央行重新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相比其实际作用,更大的意义在于释放了央行开始重视汇率问题的信号。其实,进入到2018年以后,由于外部环境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所以央行对于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有了相对幅度的放大,但到了7这个重要关口后,显然还是有些“坐不住”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接下去的一到两周内,人民币继续出现快速贬值,甚至跌破7的情况,外汇风险准备金这一“利好”因素,很可能会被市场反向解读为“利空”,认为央行的意图在于“不让人民币过快贬值”,而不是“不让人民币贬值”,就如之前几年在房地产市场上的“避免房价过快上涨”一样。

总体而言,这轮的人民币快速贬值周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经完全超出了央行的“控制”范围,所以想要指望通过一两个政策层面的调节,就终结贬值的趋势,只不过是个美好的幻想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