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学堂 |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

 369蓝田书院 2018-08-07


荔枝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名“离支”,这也是荔枝的原名,意思应该是“离枝即食”。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曾是我们的初中课文)中就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可见新鲜的荔枝非常难保存。



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仍未变。

——《舆地记胜》


我们都知道杨贵妃爱吃荔枝。这和她生于巴蜀,而巴蜀盛产荔枝有关。唐玄宗为满足贵妃的喜好,就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区)建了荔枝园,修了从涪州到西安的路,途中设专驿,被称作“荔枝道”。


乡人常选鲜红者,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

——《荔枝谱》


据说当时的人将荔枝连枝带叶密封于新砍下的竹筒中以延长保质期,而沿此古道,三天(一说七天)就能送到,但途中多发人死马亡的事故,杜甫诗云“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


随着科技和交通的发展,现在的荔枝保存时间似乎比较长了,全国各地也都能吃到。小编小时候很喜欢吃荔枝,但那时的荔枝似乎又贵又少,整个夏天也就吃个一两次,是用纸包的。现在看到水果店里五块钱一斤的红绿相间的“妃子笑”,总感觉怪怪的。



01

玉雪肌肤罩绛纱


甘温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营,养肝血。果中美品,鲜者尤佳,以核小肉厚而纯甜者胜。

——《随息居饮食谱》


荔枝味甘性温而气香,我们常用“沁人心脾”形容令人舒适的芳香,而荔枝主要也是养心补脾的功效。


养心主要体现在它能安神益智,补心阴心血。岭南人有夏至吃荔枝的习俗,一方面,是趁天时和荔枝的纯阳之性,补阳排寒,所谓冬病夏治。另一方面,夏天出汗多,汗为心液,而荔枝能滋补心阴,不仅充汗之源,也使心有所养而神安。


荔枝亦能补肝血,肝藏魂而心藏神,神魂安则睡眠亦佳,所以适用于心肝血虚引起的失眠多梦。


荔枝补脾可以说是很全面了——益脾气、温脾阳、滋脾阴,对于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来说,可以适当吃些来调养,它有温中止痛的功效,但也不可一下子吃太多。



荔枝属果中的国色天香。其色有诗赞曰:“玉雪肌肤罩绛纱”。李渔在《闲情偶寄》谓荔枝有口齿留香的作用:“佳人就寝,止啖一枚,则口脂之香,可以竟夕”。


荔枝以核小肉厚而味纯甜者最佳。


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玉楸药解》


荔枝干虽然谈不上什么色香味了,但干品的性质比鲜品平和,不像鲜荔枝那么容易上火。



02

一颗荔枝三把火


多食发热、动血损齿,凡上焦有火者,忌之。食之而醉者,即以其壳煎汤,或蜜汤解之。

——《随息居饮食谱》


荔枝秉纯阳之气,所以吃多了可能会出现咽喉干疼、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甚至流鼻血等热症。一般来说,一天食量在五颗以内比较好,哪怕很对症——体质偏寒,或者血虚,也不要一下子吃太多,可以长期坚持,每天少量,细水长流地补才更合适。一时猛吃,不但补不进,多助火生湿,实口欲之患,非荔枝之过。


如果已经有上火症状,或痰湿比较重的人,就要忌口荔枝了。


另外,荔枝吃多了会“醉”,出现头晕心慌、口渴汗出等症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荔枝病”。最现成的解决方法是将剥下来的荔枝壳煮水喝,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


无慧

荔枝性热,我冰着吃是不是能够寒热平衡。

平儿

这样的话,寒热非但不会平衡,还会交织在一起,让你的脾胃先受寒湿,后受湿热的苦。


任何饮食,冰着吃下去,首先要脾阳将之加温到体温的温度,这就要耗掉不少阳气。若此人阳气本虚,兼水果性湿,难免先受寒湿。脾胃受寒湿,则运化不利而食积,而像荔枝等温热的水果是很容易化热的,此谓后受湿热


03

心似骊珠衣作香



荔枝在中药中的应用主要是荔枝核。荔枝核味甘性温,入肝经,能行气散滞,祛寒止痛。因男子睾丸在肝经循行路线上,而荔枝核又形似睾丸,故常用它来治疗睾丸肿痛、寒疝腹痛,可与小茴香、青皮配伍。


同样,女子因寒湿滞气引起的痛经,以及产后余血未尽,瘀血阻滞而引起的腹痛,都可以用到荔枝核来散结止痛。



治赤白痢:荔枝壳、橡斗壳(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两,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日二服。(《普济方》)


治血崩: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调服,每服二钱。(《同寿录》)


荔枝壳也是一味中药材,虽然不常用。壳一般都有收涩的作用,所以有用于止赤白痢,止血崩等。不过,药用的话,没有辨证的基础是不行的,如不能见痢疾就用止涩之法。


最后,讲一个荔枝壳的某项专业用途——合香。就是在制香过程中,荔枝壳常作为辅料添入,《陈氏香谱》中记载:“取其壳合香,甚清馥。”除荔枝壳外,梨皮、甘蔗滓、干柏叶、枣核等,都是制香领域非常朴素的材料。



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

——《香说》


苏东坡的《香说》记载:宋仁宗的温成皇后所用的香就是荔枝壳、苦楝花之类的普通材料,而名贵的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都不用。富贵之人厌倦了大鱼大肉,他们可能会更喜欢清淡的蔬笋。沉檀龙麝的气味虽然敦厚绵长,对于他们而言也并不稀奇,反而倒是这些吃剩下的壳、皮、滓、核制的香,倒有股蔬果的清爽之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