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嵌入乡土文化的教育政策——《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述评

 NA小米926 2018-08-07

  魏峰著的《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以新中国成立后苏北地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农村民办教师政策的历史变迁为线索,运用社会人类学中民族志的方法考察了国家教育政策在乡土社会的运行及其对民办教师个体生活的影响,以及民办教师应用在乡土社会的文化中所生成的个体策略与国家政策互动的过程,力图展示乡土社会教育政策运行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办教师是一个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特殊群体。它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私塾教师,也不同于同时代的公办教师。他(她)们以“亦农亦师”的双重身份和微薄的待遇水平,支撑着数十年的乡村教育。据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期,我国民办教师有490余万。这数百万民办教师几乎分布在中国每一所乡村小学与初中,他(她)们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尽心尽力于乡村教育的发展。今天,当我们回望农村教育的进步与成就时,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个群体,记住他(她)们所付出的心力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在教育学界,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却鲜见。魏峰博士所著的《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2017年4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是以学术的方式向民办教师群体致敬。


魏峰对民办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情有所系,是缘自于自己的受教育经历。他在小学的11位老师中,有10位是民办教师,家族亲朋中也有多人担任民办教师。当然,除去情感的因素,作为一名学者,选择民办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更与他的学术追求和责任感有关。他一直以来关注处于底层与边缘的乡村教育,关注其中各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存状态。在学理上,他追求的是通过将教育尤其是教育政策置于乡土社会的广阔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中去考察,在文化、政治与人性的关系中去理解教育政策的运行逻辑,拓展教育政策研究的视界。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对于民办教师的研究是情感与理性交融的。

民办教师是教育政策的产物,也是各种教育政策的目标群体,在这一群体的生命历程中所经受的各种政策变迁以及他们的应对策略是该书重点阐释的主题。长期以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农村教育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不断出台关于民办教师管理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主导着民办教师群体的职业生涯和生命历程。同时,民办教师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政策受众。他(她)利用自己所处的乡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各种力量,借助于特定情境中的资源和人情关系,生成了应对国家政策的个体策略。《弹性与韧性》这一标题即体现了国家政策与个体策略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来自国家(政府)的政策在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不断规范化,但是在乡土社会的运行过程中遇到了文化的作用而产生弹性,在具体情境中发生了“变通”等现象,也正是这种弹性的存在,使得来自国家的政策能够适应基层社会的文化土壤,不至于因过于生硬而遭到颠覆性的抵制,从而得到“润滑”的执行;另一方面,民办教师基于乡土社会文化生成的策略具有韧性,他们利用自己的情感力量、人情资源和情境所构成的网络与国家政策进行博弈,在适度顺应政策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以情(包含情感、人情和情境)为核心的政策网络”之建构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这一本土化概念的提出使教育政策学术传统中以理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政策网络理论得以拓展,很好地解释了作者在案例中所呈现的各种看似与教育政策的要求冲突但是符合人性与人情的现象。

在历史人类学方法论指导下的民族志是作者运用的主要方法,这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历史人类学结合了历史学和人类学的优势,历史学从时间的维度对政策的长时段变迁进行探讨,人类学则主要关注影响政策变迁的社会文化因素。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使得对政策变迁的研究从“大历史”转向“小历史”,即不仅关注宏观的政策变迁,同时更关注底层的、边缘的“小人物”在政策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的命运。人类学“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理解社会和政策的变迁,从“主位”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作为受众的民办教师如何理解来自“外部”的国家教育政策对于他们的特殊意义。作者以民族志的写作方法,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研究,对于民办教师所经历的重大生命事件——入职、全面考核、资格审查、涨工资、转正为公办教师等进行考察,给读者讲了很多民办教师个体的故事(story),这些故事就汇聚成了民办教师这一群体的历史(history)。


魏峰在田野研究的过程中所收集的丰富档案资料和口述史资料是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本保证。作为历史研究的爱好者,他深知史料对于研究的价值,也信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研究法宝。魏峰在江苏省档案馆、田野研究地M县的档案馆和M县所属的L市档案馆,读遍了所有关于教师政策尤其是民办教师政策的档案,拍摄了数千张档案照片,不方便拍照的档案则逐字摘抄,达数十万字,还在M县教育局发现了一些被当作“垃圾”几乎要被扔掉的很多原始资料,包括一些民办教师的申诉信、教育局领导关于民办教师问题的批示等。可以想象,没有这些资料,该书也将流于一般政策变迁的粗线条梳理,而无法细致入微地呈现民办教师政策运行过程的丰富内涵。在文字资料之外,作者还访谈了一百余位民办教师,这些人最年轻的40多岁,最年长的83岁,有普通的民办教师,也有乡镇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者。作者逐一上门与他们交谈,有的访谈长达一天。访谈资料与文字史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让很多纸面上的政策文件鲜活起来,让政策史料带有了情感和温度。

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是琐碎的,但是作者并未陷入这些琐碎的故事中,而是在理论的指引下赋予个案故事以拓展意义。一方面,从个案民办教师的故事讲述和史料中勾勒了民办教师的微观生活历程,同时在中观层次上梳理了民办教师政策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变迁,进而在更为宏观的层次上透视了整个乡土社会的文化变迁和国家追求现代化的改革进程,在微观的史料和宏大的历史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从政策层面看,民办教师这一群体已然成为历史,但是曾以民办教师身份工作的很多人依然健在,他/她们会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经历。其实,何止是民办教师,诸如知识青年、赤脚医生、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等具有中国特殊时期历史特色的群体都在历史上逐渐消失,但是他/她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历史的互动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研究资源,值得深入发掘。在此意义上,《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对民办教师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原文为张乐天老师原创





书评作者:张乐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