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抽动症是孩子对压力的反抗表达!

 健康生活每壹天 2018-08-07

​​这些年,自闭症孩子合并抽动症的不少见,且多为高功能自闭症。涉及到每个孩子,其实个体差异非常大,抽动障碍或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不尽相同。


抽动障碍的负面影响不见得是症状本身,而是该症造成的儿童本人以及周围人的情绪心理问题。


确实,部分抽动症的孩子通过运动训练会使症状得到缓解,但并非所有抽动症均如此。


一般而言,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到了青春期及以后,抽动症状会自动逐渐缓解或消失,这与其脑功能发育的成熟有关,如大脑额叶的成熟会自然控制很多冲动或抑制行为。


但重症的孩子有可能持续到成年期,甚至成人后仍残留抽动症状,但这种比例要小些。


大部分抽动障碍病程相对较短,几个月至几年都有,青春期以后,大多症状会逐渐消失,所以成人中有抽动障碍比较少见。


问题在于,孩子出现抽动症后对其本人、家庭以及孩子学习会带来诸多影响或麻烦,同时这种情况会使孩子合并其他类情绪和行为问题,如频繁发脾气、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识不良、遭致同学讥笑或排斥、学习成绩下降、睡眠问题等。



1

内外因素诱使抽动障碍发生


抽动障碍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早先认为是与大脑基底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甚至一部分被证明具有遗传倾向。


儿童的抽动症状往往是其自身的生物学因素和部分外环境刺激相互作用下导致的。


说到外因,特别是与压力、强烈刺激、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因此我常说“抽动症是儿童对压力的一种反抗表达”,抽动症状的发作是下意识的,很难有意识地自我控制。


说到环境因素,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如:早期母子依恋关系不和谐、父母期望值过高、过分超负荷早教、学业课业压力大、生活事件过频、人际交往不良或人际关系危机等,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所谓的急慢性“应激”反应,就是过度焦虑和恐惧导致的情绪压抑,这些经历有可能成为儿童早期的“创伤性体验”印刻在记忆中,在以后的某些生活经历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机”作用,诱发抽动症状发作。


有些抽动障碍的孩子对生活环境的某些刺激特别易感,例如感冒嗓子发炎、过敏性鼻炎、游泳时染红眼病、眼睛或体力疲劳、惊吓或过度兴奋、肠胃不舒服、着凉、冷热交替过激,甚至睡觉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诱发抽动发作或加重症状,即所谓诱发症状的“扳机”作用。另外,长期过频地观看视频或依赖电子游戏也会加重抽动。

我在临床中也发现,有些学习好和乖巧的孩子也会出现抽动障碍。说明这类儿童通过“过度努力”形成类似强迫性自勉行为,从而诱发抽动症状,也不排除这些孩子过度背负了家长和老师的高期望值,但这类儿童的症状缓解较快,因此干预的关键在于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咨询,让他们学会如何为孩子减负减压。


需说明的是,一部分抽动障碍迁延未愈的话,有可能会发展为抽动秽语症,即所谓的妥瑞症;


表现为较大幅度的抽动(形式各异)且合并频繁的脏话、吐口水等,临床上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而且妥瑞症的症状好坏交替不断,迁延难愈,可能对儿童自身以及家庭和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些;这些孩子的症状即便通过药物治疗得到一定控制,但仍会一直残留一些症状,且合并其他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风险更大些。



2

抽动障碍该不该用药?


对短暂性的抽动障碍,若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下,我一般不建议用药,也是我个人坚持的一个原则。


除非抽动障碍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且父母因此过分担忧和焦虑,也因此造成家庭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则建议适当用药治疗。


如下情况需说明和强调:


用药原则是,一旦用药,通常需要长期坚持用最低剂量的服药治疗,症状缓解或短暂消失并不是停药的指标。


现实中是,很多家长怕药物有副作用或其他原因,难以坚持下来,症状稍缓解则立刻终止服药。


确实,某些抗抽动的药物,如传统的氟哌啶醇,会引起我们所说的“锥体外系反应”,如急性肌张力增高现象,这种情况会引发父母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往往未经医师诊疗就可能擅自停药。


我们使用这类药物一般都会合用“拮抗剂”来消除锥体外系症状,所以用药过程中家长特别需要听取主治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擅自中途停药导致的不良结果是,孩子的抽动会出现“反跳”或反弹,即再次出现的症状较以前更为严重,如果再用回原来的药物及其剂量,有可能无法达到原有效果,结果是不得已要么换药,要么加大原药的剂量,当然药物剂量加大副作用也大。

另外,抗抽动的药物品类目前还比较少,供换药选择非常有限,因此频繁换药不见得是好的选择。


抽动障碍的治疗对内外因两个方面都要考虑,如家庭功能指导、父母咨询、学习环境调整、生活方式指导、教师指导都是有必要的环节,这是对医师起码的要求。医师只懂得开药而不懂得有关心理行为知识的咨询与指导,则疗效通常是“事倍功半”。


我的经验是,医师在上述几个方面能提供良好的指导与咨询,并且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与贯彻实施,孩子的抽动症状都会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3

如何控制抽动症状发作?


父母指导的关键在于从儿童的生活细节入手,且需要坚持不懈。


首先,父母要控制和避免表现过度焦虑,也不宜当面呵斥孩子的抽动症状,对孩子的抽动症状避免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否则孩子的抽动可能更容易加重;


其次是悉心了解引发孩子抽动的原因,控制和消除诱因。如减缓孩子的压力、避免简单粗暴对待、父母期望值适当、控制不当的早教或超负荷学习、培养良好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良好作息时间,同时也可积极与班主任沟通,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关照等等,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前面所述的“扳机”诱因,在家庭中还是可以控制的,这要父母用心地去做才会奏效。


至于运动训练,也应考虑其适应范围,毕竟孩子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


体质好的孩子户外运动及其强度较大,会起到有效控制抽动的作用,同时也会改善其情绪状态。


但那些自幼不爱运动或体质相对差的孩子,运动训练未必能起到正面效果,有时运动疲劳也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一般情况下,户外自由活动对控制抽动和消除不良情绪都有好处,只是运动量及强度需根据每个孩子具体情况来确定较妥当。我特别建议,保障孩子的良好睡眠质量,加强孩子的户外活动及同伴游戏活动,都会有效控制孩子的抽动症状。

膳食营养方面,补充维生素是个可行的选择,但是也并非“放之四海皆适用”,无须夸大维生素的作用,也得看孩子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之类的问题而定。


关于忌讳食物,也需要因地制宜和生活习惯以及个人条件来实施,比如广东地区,辛辣或“热气”食物,或是老百姓所说“容易上火”的食物需要加以控制,过热天气急喝冷饮,或过多喝含糖含添加剂的饮料需要加以控制。


同时,这些孩子不宜过频接触视频(包括手机或电子游戏)。


近来发现,具有过敏性体质的儿童也容易出现抽动症,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过敏性皮炎、哮喘等。因此对这类儿童,需要尽可能控制过敏原。


孩子一旦出现抽动症状,家长大可不必惊慌而乱投医,切忌擅自找“江湖”医生听信谗言胡乱用药,一味地追求“短频快”来控制抽动症状,并轻易服用药物,我并不支持这样的做法。


一般性的抽动障碍,家长遵照医生的指导和对患儿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得当调整处理,大都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失。当然,家长的心态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咨 询 微 信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