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成绩公布的时候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各省区的高考状元了,这些状元们也理所当然的成了父母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高考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最为公平的一个平台了,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也可能是一个学子改变个人甚至是家庭命运的一次机遇。所以,对于高考,很多家庭都是非常重视。 所以说,高考成绩,并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父母为孩子所创造的所提供的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的结果。 今天我们在这里选取了几位状元孩子的父母的语录,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认真做人踏实做事,要注意言传,更注意身教。 2017年北京的文科状元在接受采访时说,家庭从小给他营造了一种很融洽的家庭氛围,这一氛围大到性格培养,小到拿笔姿势的学习习惯。他的父母也告诉记者,所有的习惯都是靠潜移默化去养成的。 曾有一项关于高考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状元中,86%的父母不会干预他们孩子的学习,经常干预的基本为零。这些家长真的是不干预孩子们的教育吗?不是的,他们是在通过另一种形式潜移默化的来教育自家孩子。 二十世纪初的浙江省文科状元的爸爸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母亲更是大字不识,但他们为人善良朴实,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遇到困难时不轻易言弃。父母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寒门中的状元。他说,尽管家庭条件和学习环境都非常困难,但是我从没想过要放弃,最终一举夺得头魁,进入北大。 2017年的广东状元张恒也有类似的经历,他说:我爸从我记事起就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半夜也经常有人叫爸爸回厂里处理故障,而每逢他出手,都能解除危险。在他读大学的时候,张恒的爸爸作为班里最大的同学,每天在颈椎病的折磨中学习,最终通过了绘图中级考试。“爸爸用实际行动向我证明学习无关年龄,我也不能这样认输”,张恒这样子跟记者说。 孩子总会不自觉的学习着父母的所作所为,所以当一个家庭中父母爱看书,那这个孩子即使再淘气也会受到文学的熏陶。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不止有学习,还有责任感和社会的认知时,孩子也会有对人生和社会的责任感。 要注意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不要时刻给孩子压力。 从二十世纪出开始,中国科学院的王教授就在潜心研究高考,他说:在高考中,决胜的最关键因素是心理因素而非综合实力。 这一点也在状元们中得到了实验验证,状元们对待考试和考试成绩都有着非常正面的心态,并且辩证的去看待这一问题。当考的好的时候为自己付出得到回报而开心,当考的不如意时迅速调整心态,分析原因,做出改正。当然,这也和父母的平时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2016年的北京高考状元就说,自己的爸妈从不逼迫他做什么事情,也从不以父母的姿态高高在上,所有事情都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语气商量和交流家里的事情,给自己选择的权利,让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来负责和规划。 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习力,也能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成长,探索知识的能力。曾国藩老先生曾说,看一个家族,一家的弟子是否能够兴旺,有没有未来发展,是看这个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在的很多家庭,平时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着桌上的麻将和手上的手机,却很少有机会想起要忙着和孩子在一起聊聊天,和孩子一起打打球。 在孩子成绩不好时,只会一味的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却不知,当我们在说着“别人家的孩子”时,孩子也在羡慕着“别人家的父母”。 其实,对于为人父母的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在去说孩子的时候不妨多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是否是正确的。孩子做的不好时,是不是因为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习惯却不自知。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做好自己,给孩子一个正确、优秀的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