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王宸《山水图》卷

 百了无恨 2018-08-07

  王宸(1720—1797),字子凝、紫凝、子冰,号蓬心、柳东居士、蒙叟、玉虎山樵、退官衲子等,王时敏六世孙、王原祁曾孙,江苏太仓人。他与王玖、王愫、王昱合称“小四王”,著有《绘林伐材》《蓬心诗钞》。他为乾隆进士,后出任湖北宜昌府司马、湖南永州知府。他学问渊懋,品行修洁,一生为官清廉,晚年隐居山林,以卖画为生。他曾在作品中对人生经历进行过概述:“避喧来僦寺中屋,不许炎威偶相触。无奈声名在世间,门前不见车击毂。我本长林丰草人,避居陋巷绝嚣尘。”从中可看出他的处世态度。他工诗文、山水画,书法似颜真卿,多藏古碑刻。他的山水画创作承家学,以“元四家”为宗,深得黄公望法。他中年时期的画干皴中尚有润泽之趣;而到了晚年,笔墨老辣,枯寂中带有润秀之气。此时王宸间作浅绛设色,近似王原祁。《清史稿》评价王宸:“原祁诸孙,多以画世其家。唯宸最工,枯毫重墨,气味荒古。”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王宸《山水图》卷(上下两图为作品局部)为纸本设色,纵38厘米、横541厘米,全图无款,拖尾有其子王麟孙跋文18行。在此长卷中,画家自右向左展现出扁舟荡漾于江面、烟云缭绕于山林的景色。观者可以跟随画家的构图视角,以眼为舟,随着江面的水流,沿着水边的山石逐渐进入画家描绘的美景之中。在此画中,画家将主要景色安排在右侧,即画面的前段。此部分着重表现了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茂树层林的景色。画家对山石、树木的刻画以及氛围的营造处处都显现出王原祁遗风。王原祁在绘画技法上也继承家学,并多宗“元四家”,尤以黄公望和倪云林为主。黄公望又多宗董源、巨然,“喜合赭石、藤黄着浅绛色”(陈师曾语)。王原祁在师古的基础上,使笔法更加苍劲,气韵更为高淡,“盖合冶黄、倪,自成面目”(同上),对丘壑、峻岭的描绘也更加“局势浓密”(同上)。他的作品笔致深远,“阴阳、远近、疏密、浓淡皆有迹可寻”(同上),有“平面中见立体之致”(同上)。黄公望的这些艺术特点在王宸此幅《山水图》卷中也有所体现。如为了体现山石的巍峨与峻峭之感,画家多用披麻皴进行皴画,又以淡墨与淡赭色进行渲染。在皴法的分布上,画家也较为注重疏密的安排,只是在对远山的处理上未呈现出最理想的空间伸缩感。如远处的山峰多采用与近景山石相同笔法、墨色的皴擦,在渲染上也较为浓重。在林木的刻画上,画家以赭、浅绿、墨色进行颜色浓淡的区分,增添了画面的层次,使景致显得郁茂繁密。画家对于层峦连绵、云海茫茫、幽静惬意氛围的营造颇为到位。经过画面左侧的层峦叠嶂,可见到画面中段有一小桥架于两岸之间,拄杖老翁闲步于桥上。鳞次栉比的草屋、亭台建于山下,屋内人执茶相谈,又有两人于屋外空地相对而行。几株树木点缀于屋舍间,屋舍周围有溪水环绕。远处江面上,几叶扁舟摇曳于云雾中,透露出悠闲恬静之意。画面后段多为峭壁悬崖,寺院、寺塔坐落山间,又点缀有水榭、房屋。画面左侧湖泊浩瀚、扁舟荡漾,岸边垂柳依依、芳草萋萋,一耕农扶锄而归。画家对此段景色的刻画较之前段更为放松、自然,近景山石与后方山石及大面积水面形成了疏密的对比,笔墨也较为苍润。

  纵观王宸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在绘画上主要还是对家学的延续。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盖乾隆以前,去古未远,于王派之外,尚能有人自立面貌,与之抗衡;至乾隆以后,言山水画者,尽王派之支裔。”在那个时代,也只有王昱、王愫、王宸等为王原祁风格的传承者。自此以后,派别之言也就无先前之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