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洱茶为什么属于“ 功能性食品”?

 秦岭之尖 2018-08-07

品饮普洱茶其实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品”字,从茶叶到冲泡用具,以至冲泡茶叶所用的水,尽最大可能达到精致与精美。“品”的过程偏重感官审评,一款好茶一定是有文化内涵的,有历史的故事,也有艺术的,包括唯美的色彩,涵盖了很多内容。但“饮”则不同,是普洱茶以茶汁的形式进入我们口腔之后,在人体内部产生的诸多反应,给我们人体带来明显的好处,我们称它为:功能性的特征。

我们本章探讨品饮普洱茶时,重点不在“品”字上,而是将“饮”作为研究的重点。

过去,我们习惯对茶叶按照感官颜色进行简单分类,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等六大类。后来,茶业界觉得这种以颜色划分过于简单,又补充了一个新的提法,按发酵程度将茶叶分成四大类:即不发酵茶(绿茶)、轻发酵茶(乌龙茶系列)、全发酵茶(红茶)、后发酵茶(黑茶系列,包括普洱茶)。这种分类表面上似乎比以前更科学一点,与制茶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但仍存在太笼统的硬伤。民间也似乎对这一划分不买帐,无论是茶叶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仍然坚持传统的分类方式。

而且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人们自觉打破类别的划分,找出差异性,由大的茶类向特征性茶转变,就如西湖龙井太平猴魁虽同属绿茶,但从采摘标准到制作工艺有很大差别,不能等同,更不能说谁的品质更优。同样,普洱茶虽被划为黑茶系列,但它的特征性有足够独立六大茶类之外的理由,很多人建议将普洱茶列为第七大茶类。当然,这是未来茶叶界要解决的茶叶分类问题,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我们从生物学角度更关心另一种划分,即茶叶功能性划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