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条的瓷都,沉沦的大师

 咬峙 2018-08-07


文/洪巧俊


被誉为千年瓷都的景德镇,早已进入了低谷,“大师瓷”市场陷入了历史的冰点。

那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商贾名流汇集在这里排队等候付钱的热闹场景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最近一期《中国经济周刊》是这样描述的:坑洼的主干道,逼仄、脏乱的街巷,地上随处可见的垃圾、空中杂乱无序的缆线,城垣残旧、棚户连片……这座城市的破败,极易幻灭初访者对陶瓷艺术的憧憬,也让它的定位“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产生一种荒谬感。

是的,荒谬成了幻灭,这并不奇怪!

繁华的假象,泡沫的吹大,应该说,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的许爱民功不可没。首先他带头作假违规评选“中国陶瓷艺术师”,在他的示范下,官员大师、老板大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那些真正埋头于艺术的手艺人反而难以评上大师。

很显然,当权力介入的官方评审取代了艺术的审美,大师文化也就被异化了。

巧哥说过,当老板成大师,艺术里就充满着铜臭味;当官员成大师,艺术就变成了傀儡。

一个老板长期忙于生意,哪有时间静下心来创作?更不要说创作精品,用钱雇人代作或买作品去评奖、评大师,这种弄虚作假,不是堕落又是什么?

试问一个市委书记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连双休日也要加班工作,又哪有时间潜心创作,艺术家是需要耐得寂寞的,在寂寞中才能创作出精品来。

许爱民,在瓷都景德镇当市委书记时,却作品供不应求。

《中国经济周刊》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在任官员画了瓷器,送到藏家的卖场去卖,标价6万元。隔天,他带一个求他办事的人一起去看那件瓷器说,“这个瓷器真好”。求他办事的人不动声色地赶紧买下送给他,瓷器于是回到了他家里。隔天那个瓶子又被放到卖场去卖……这位官员正是许爱民。

许爱民画的一个瓶子卖6万,叫他现在去卖,6000元也卖不出去。由此可见,他卖的不是艺术品,而是权力。

为什么热衷于评大师,热衷于当工艺美术协会的领导,显然是利益的驱使。

报道说,“大师”的称谓是艺术陶瓷价格的放大器。不同级别的“大师”对应着不同的价格。一个省级大师如果评上了国大师,他的作品价格一夜之间就能翻倍。大师评选甚至被异化为捞取个人或部门利益的工具。在景德镇,艺术圈里流传着一个公开的秘密:“百万元买一个省级大师,千万元买一个国家级大师。”

一位老板对巧哥说,只要有足够的钱,评职称、申请老字号、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传承人、评大师,都不是问题。

的确如此,一个经商了半辈子的老板,突然心血来潮做起了工艺,却评上了“国大师”,更荒唐的是还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知他师从何人?哪个老工匠言传身教于他?明知他家老字号造假,当地有关部门还睁只眼闭只眼地让他申报“非遗传承人”,且一路绿灯。而真正的传承人却没有评上。

简直荒谬绝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侯样祥指出:“大师”的极速泛滥和严重变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与破坏,而且是对一些真正具备“大师”气质的工艺美术人的严重玷污,更是对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之未来的严重戕害。

工艺界荒诞之事很多,比如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与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都有两个会长、两班人马、两枚公章并存,这是多么荒唐?

为什么一个工艺美术协会长往往争得你死我活?还不是一个“利”字!

多年前,巧哥曾专门撰文,买艺术品不能看头衔,因为当今的大师头衔是可以弄虚作假,可以用钱买来的。所以官员与老板的作品,都要慎重购买。事实早已证明巧哥说的是对的。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说, “有的大师过去一个瓷器卖20万元,现在卖2万元。原来卖100万元的瓷器,现在20万元都很难出手。”在景德镇艺术圈,流传着有关价格泡沫的各种版本的故事:有买家买了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打个比方,100万元买的,现在想100万元卖回给他,艺术家拒收,降到50万元卖给他,还是拒收。于是,买家做了个大条幅挂在大街上,大骂这个艺术家是骗子。一个地产老板在景德镇花了两亿元买瓷器,回去之后有人告诉他,这些瓷器里有假的。于是,他把大师们叫过来开会协商,希望他们以六折的价格把这些瓷器收购回去,结果现场没一个人吱声。因为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的作品值不了这个价格。

毫无疑义,瓷都景德镇的“繁荣”背后,除了荒诞的大师批量生产机制,以及他们批量生产的仿品、赝品和劣品之外,与当地政府为了政绩,盲目推波助澜,有很大的关系。

萧条来自于假象与泡沫,也致使工艺界乌烟瘴气,鱼目混珠,沉渣泛起。

大师的沉沦,荒芜了艺术,也让这个千年瓷都分外萧条,背的黑锅愈加沉重。这也是当政者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带来的祸根。


本公号法律顾问:洪雪雯

(中山大学法律硕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