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建筑文化中,什么叫“雀替”?它在建筑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若荷9p16ojzsov 2018-08-07

古建筑知识扫盲:也说“雀替”

雀替,可说是中国古建筑上最有特色的装饰之一,非常精美,宋代叫它“角替”,清代改称“雀替”,更文雅有趣,实际上它原本就是一段托木、插角,一般位于大殿柱子顶部和阑额接触的地方,增强梁枋的荷载力,预防梁柱交界处的剪力,在木建筑上多用木雀替,石头建筑则是石雀替。

雀替出现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约1500年历史,山西大同的北魏云冈石窟中就有实例。宋元时期还它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绰幕枋”,我在一些元代建筑上就曾经看过实例,是一根长长的垫木,上面完全没有装饰。

到明清,这个东西就大量用在檐下,尤其是清代,几乎所有的建筑柱头都有雕刻精美的雀替存在,也引起了不少文物贩子的觊觎,单个雕刻的精彩的雀替往往要价不菲,且根本买不到,希望大家不要参与这种文物的流失性收藏。

有古建筑营造和山西看庙问题欢迎问我

亦文亦物,一分钟讲古建,希望文化遗产对所有普通人平等开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