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什么?

 昵称11410324 2018-08-08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什么?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什么?这种提问是否有些搅?这就与问什么是桌子?桌子是什么?一样。什么是中医之问,是在给中医正名,中医是什么之问,是在眀确中医其功能。

子曰: “名不正,言不顺。” 要硏究中医,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中医?,应该给“中医”有个明确的概念,就是说首先应给“中医”正名后再去论“中医理论”,才能名正言顺,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 。

关于什么是中医的问题,有多种回答:

1、 一般常见的回答是:中医为中国传统医学,为区别于西方泊来之医学,故名为中医。

2、有人认为: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3、中医中药网其“中医简介”中说: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这三种回答,均未说清什么是中医。

4、什么是中医?准确的说: 华夏道之用的体现,就是中医,其依据是《黄帝内经》。

 华夏道之用的体现,就是中医之依据:

1中国古代七大名医之一李东垣说,“医之始,本歧黄”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中国传统医学起源于“歧伯黄帝”时代,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传统医学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之巫,而歧伯本人就是黄帝时代的一个大巫。

华夏上古时代之巫重道叫“道巫”,而春秋战国时代之巫因其离道之术叫“术巫”。“道巫”重道体,“术巫”重道用,重道体之巫为“道巫”,重道用巫为“术巫”,“道巫”,重道用巫为“术巫”,所以“道巫”重治人而治病,“术巫治“术巫”治病。所以“道巫”重治人而治病,“术巫”重用治病并以此为名而骗人。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治邺”,就是对骗人之术巫惩罚之记载。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轩辕黄帝之师的歧伯则是“道巫”,论述了治人而治病之医理。

2、华夏传统文化之核心就是“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文化”,因此才有“天道”、“地道”、“人道”、“兵道”、“医道”、“养生之道”之说,处处不离“道”。正因为如此,才有“文以贯道” 、“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 之论。而中医则是中国传统 “道德文化”之主流,是华夏道之用的体现,就是这个原因。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道之精华用于养身,其糟粕用于治国。养身的前提是治人,治人的前提是治心,心治身治,身治不但病治还国治,这就是华夏道之用的体现,这是是中医所依赖的中国古代哲学原理,没有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原理,就没有传统之中医。

3、《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 岐伯开宗明义地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之人因其知 “道”而能“度百岁”,可今时之人因不知其 “道”,“故半百而衰” 。于是歧伯这个大巫,就围绕着这个“道”展开论述。由此可见《黄帝内经》,论的是医“道”而不是医“术”,因而《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章,不涉及方药。所以说“华夏道之用的体现,就是中医” ,其依据就来源于此。不知什么是华夏之道,就不知什么是中医,就不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什么要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以“大医”者必须知其 “道”,并能“以道御术” 才能成其为“大医”,否则就是一个下工之郎中。

4、《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 岐伯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个“恬淡虚无”就是“治心”之体现,只有恬淡虚无,才能真气从之而精神内守,否则“真气”散乱而精神外泄。 精神内守则无病而“病治”,所以心治病治。心不治,“真气”散乱而精神外泄,则病致,所以治病治人,治人治心,心治则人治,人治则病治。歧伯这个大巫这一养生之道其论,不但是传统“治未病”的预防医学基础理论,也是传统临床医学“以道御术” 的基础理论。

5、《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岐伯此论中之“朴”就是“道”,读不懂这个“朴”,就不知什么是华夏之“道”,就不知什么是“道之用”,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朴”就是“道”,春秋时代的老子对此说得很清楚,“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老子》第三十二章)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其直接源于《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黄帝内经》 9卷,81篇之《素问》,这个“素”与“朴”一样,就是“道”,“素问”就是“道问”,又叫“问道”,岐伯与轩辕黄帝之对话,就是对“道”之对话。所以“素”与“朴”等同“素朴”就是“道”。象征大自然之“天道”,就是素朴的,“道法自然”之“人道”,就应效法“天道”之素朴,“素朴”就是“道”之用的体现。

6、《黄帝内经》及“上古天真论”之解: 有学者认为有《黄帝内经》,就有《黄帝外经》,《黄帝內经》论的内科,《黄帝外经》论的外科,《黄帝外经》已经失。这是对何为“内经”不得其解之原因,才有如此之“认为”。

(1)《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各八十一卷前面说了轩辕黄帝向大巫之歧伯问道叫“素问”。

 “道”分体用,“道”体在內,“道”用在外,在內之“道”体决定在外之“道”用,叫内因决定外因,内因叫内“道”外因叫外“道”。内“道”主宰外“道”,外“道”之一切生灭变化,是受内“道”之驱使,是对内“道”之使用,所以内“道”无形为“道”体,外“道”有形为“道用,内“道”与外“道”之关系,就是“道”之体用关系。这种“道”之体用关系,就是无形之“道”体与有形之“物”体之关系的象征。知此,就知轩辕黄帝向大巫之歧伯问道,歧伯回答的是内道而不是外道,并阐明无形的内“道”与有形的外“道”,两者之间的体用关系。

(2) 《黄帝内经·灵枢》中之“灵枢”二字解: 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灵枢》称作《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并认为: 《灵枢》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这是因为不知“灵枢”二字其真实含意之故。“灵枢”就是灵魂之枢纽之意。

《楚辞·王褒》:“登九灵兮游神,静女歌兮微晨” ,所以才有人把《灵枢》称作《九灵》。只有“神”才能“灵”,所以“养生”之要在于“养神”,“养神”为上“养形”为下。《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是说: 养神离不开心,因为心主神。 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魂魄合一为神。学中医的都知道,心为火八卦类象,心类“离”卦,所以《老子》第十章才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由此可见“神”分阴阳,阴“神”为魄阳“神”为魂,正因为阳“神”为魂,才叫“灵魂”。

“灵枢”是在论说灵魂之枢纽。什么又是灵魂之枢纽?那就是道体。道体无形是不可见的,但它又是真实而存在的。学中医者都知道阴阳互根,太极图中阴中含阳和阳中含阴,这种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就是阴阳互根之体现,却不知阴阳互根之内在何处?太极图中有一S形之线,使阴、阳分眀,人们只看见这一根S形之线,是阴、阳之分界线,却看不见这一根S形之线,还是阴、阳之连接线,没这一根S形之连接线,阴、阳分离而不存在了。这一根无形连接阴、阳之S线,就是道体。 这个连接,阴、阳之道体,就是阴、阳相互转化之枢纽。

人之 “欲”念决定人之一切行为,人之 “欲”念就是其灵魂之枢纽。所以大巫之歧伯才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不能“恬淡虚无”,真气则不从之,精神就不内守,而疾病就会接蹱而来。所以人之 “欲”念就是“真气从之” 的枢纽。《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篇:“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这就是说,神可随气出入于经络腧穴之中,针刺取效,必须得经络腧穴中之神气。故张志聪说:“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针灸之旨在调神,调神就是针灸之术的灵魂,故为“灵枢”。

(3)“上古天真论”之解: “上古”就是远古时代,“天”就是天道,“真”就是“朴”,只有返朴才能归真。“上古天真论”,就是论的远古时代尊天道、守“朴道”之人。“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之核心,是该书之总纲,全书一百六十二篇,都是以“朴道”为中心,分门别类层层展开论述的。这种论述就是“朴道”之用的体现,所以“道”用之体现,就是传统中医。说什么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这是未领会“医之始,本歧黄” 之含义,未读懂“上古天真论”之故。

三、关于中医是什么的问题:

1、中医存废之争: 清末西方文化湧入中国大地后,出现“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还列出了“废除中医的一千个理由”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中医理论很原始、很落后、很低级、很幼稚、不科学。中医骗子们偏要说中医理论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 还有人说,“中医连伪科学都不是” ,真不是一个东西。出现多次中医存废之争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被西方文化洗脑后,对传统文化彻底失去自信所致,才主张废除中医。其次是人们读不懂先秦经典,不能正确理解《黄帝内经》,再加之两千多年来,医道由内向外转化,只见其外道之医术,而不见内道之医理,主张保留中医之学者,又不能从哲学原理去驳回其主张废除中医之观点,从而形成多次中医存废之争。废除中医“贼心不死”的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功耀,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他说: 中医中药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黄帝内经》和《扁鹊难经》所宣扬的那一套,必须彻底根除。哲学系教授张功耀和当今之中国其他哲学教授一样,所知道的仅是已经死亡的西方哲学,而不知与天地共存的中国古代哲学,所以他才把《黄帝内经》解读成一本违反常识不可理喻之怪书,才主张对该书“必须彻底根除”。《黄帝内经》被彻底根除”,中医失去根基不需人为废出自然而亡。 “中医药是神话还是瑰宝,是发扬还是放弃?” ,这就是我要撰写本书之动机,也是为什么要论述: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什么?” 这个题目的原因。

2、中医是什么?哲学教授张功耀说,“中医不是科学”是完全正确的。“中医是文化”,此说没有到位,因为文化有道术之别,文化之道是文化之核心,文化之术与道合是内道之术文化,与道离是外道之术文。我国传统文化分优劣,与道合之内道术文化,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合之内道医术就是上医,与道离之外道医术就是下医,上医治人下医治病,能治病的西无论技术多么高超,也仅是一个下医而已。资格的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黄帝内经》就是其代表。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所以资格的中医文化不是科学是哲学。不知中国古代哲学道之体用关系原理,就不知什么是资格的中医文化。资格的中医文化只所以能治病,源于其能治人。治人治心,心治不但病治而身也治,结果不但使人有个健康的形体,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健康灵魂,只有资格的中医文化才是上医,才能使人身心双健康,而具有科学性的西医,是不能使人身心双健康的,所以叫下医。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是“道德”二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道德”文化,所以有资格的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