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马屁”是怎样成了奉承的代名词?

 恶猪王520 2018-08-08


俗语有云,“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马屁”呢,指的是人情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恭维话,类似于今天的网络用语“商业互吹”(特指朋友亲人间互相赞扬对方身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其目的是为了双方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实现更好的人情往来。

 

高质量的“马屁”往往轻得像天边的一片云,状若偶然地投影在对方的波心,却恰到好处地留下痕迹。

 

不过,“拍马屁”一词却多多少少带了一些贬意

不管古今,它都带有下级“逢迎、奉承”上级的潜台词。

只是为什么阿谀讨好别人就是“拍马屁”,而不是“拍龙屁”或者“拍凤屁”呢?

 

刘大为——《八骏图》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拍马屁”的渊源。

“拍马屁”,其实是“拍马”一词的延伸,起源于元朝文化。

蒙古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整个蒙古族都对马有着独特的情结,可以说嗜马为命。

 

英国国人见面必谈天气,汉族人见面则多是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当爱马的蒙古人见面时,便是聊聊彼此喂养马匹的心得。

用手拍拍马的屁股,通过手感来判断马膘的薄厚、感受马匹的精神状态——“拍马”,正是蒙古族人最爱的寒暄方式。

 

元朝的官员多为武将出身,骏马一方面是他们的心爱之物,一方面也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因此,下级见了上司,总免不了一边拍着上司骏马的屁股,一边穷尽自己的溢美之词,直把马儿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以讨得上司的欢心。

 

后来不管马儿肥瘦,“拍马”的人都闭着眼睛夸马好,久而久之,“拍马”就有了奉承上司的意味。

汉人很少骑马,对“拍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然而然地将“拍马”想象成了“拍马屁”,“拍马屁”一词也就由此流传下来。

 

汉人不怎么养马,没有马,自然拍不了马屁,那又该怎么奉承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汉人中的奉承高手——丁谓了。

 

图片源于网络


且看花式奉承第一招,“舌灿莲花”。

 

一日,宋真宗和爱妃一起钓鱼,然而钓了半天,一片鱼鳞都没有钓起来。

钓不着鱼,在美人面前跌了份,宋真宗满肚子都是不开心。

身边的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气都不敢出。

只有丁谓乐呵呵地凑到皇上跟前,献上一句诗:“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

十四个字,一箭双雕。

听得宋真宗是龙颜大悦,愈发对丁谓青眼相待。

 

再看花式奉承第二招,“身体力行”。

 

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北宋名臣寇准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让汤饭弄脏了自己的胡须。

时任参知政事的丁谓赶忙起身,慢而细致地为寇准擦掉了粘在胡须上的汤水。

当初丁谓考取进士的时候,寇准是主考官,按照彼时约定俗成的规矩,寇准就是丁谓名义上的老师。

因此丁谓一直都对寇准很是恭敬,唯寇准马首是瞻。

 

不过丁谓虽然有一定的才华,为人却是不端,变着法儿地迎合皇上,被时人视为“奸邪”。

所以丁谓虽然有心巴结寇准,刚正不阿的寇准却并不领他的情。

寇准脏了胡须,丁谓为他“溜须”,准却趁机笑着敲打他,指出他是国家重臣,不应该做这种迎合上司的事情。

丁谓闻言又羞又恼,从此记恨上了寇准,后来更是构陷罪名让寇准被贬到了偏远之地。

 

“溜须”则由此成了和“拍马”比肩的奉承词。

它们一个来自古代中原,一个来自北方游牧地区,却是“殊途同归”,有着共同的含义——阿谀逢迎他人,以获取对方的好感。

 

爱新觉罗·梦玉 ——《八骏图》


妍丽的花朵引人目光,动听的语言悦人心扉,然而别有目的的“好话”,还动听吗?

元朝在马背上打下了天下,可是变了味的“拍马”文化,给元朝带来了致命伤。

丁谓舌灿莲花,却心术不正,忘恩负义陷害“老师”。

 

子曰:“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圣人孔子说道,“我观察人,(不只)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人生在世,明晃晃的刀剑易躲,裹着糖衣的炮弹却是难防。

漂亮话虽然动听,却也可能包藏祸心。

面对别人的夸耀,只有保持一颗宠辱不惊的心,才不会失了分寸。

 

听其言,观其行。

用以察人,也用以自省。

PS: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xgxw01;微博:学国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