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养,在不经意间

 为什么73 2018-08-08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有的患者看完诊了,慢条斯理地收拾病历资料,将它们一个一个地分类装好,再东瞅瞅西瞅瞅,看看还有没有东西落下了,旁若无人,全然不顾后面等着就诊的患者;


有的患者看完诊了,就赶紧拿上自己的资料,把座位让给后面的患者,自己到旁边去整理东西。


看完诊了,突然又有问题想问大夫,有的人砰砰砰大声敲门,随即破门而入,冲着大夫就喊,不管其他,也丝毫不顾及正在就诊的患者;


有的人则轻轻地敲门,慢慢地开门,放轻脚步走进来,等医生看完了病人,才轻声地询问医生。


类似的场景不会少见。


有没有教养,就在不经意间。



01



不经意间的言行最能反应人品,刻意的言行往往难辨真伪。


大庭广众之下,聚光灯下,大部分人都显得很得体,很有礼貌,很有教养的样子,这是有意识的行为,刻意的行为,并不能反应其真实的人品;


不经意间的言行,无意识的言行反应的才是真实的人品,这也是君子“慎独”的意义所在。


现实中发现,很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一致,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言行不一致,这样的人其实是欠缺教养的。



02



谁都不愿意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即使没有教养的人也想装得有教养,这就是人类可以向善,可以教化,可以美好的根源。


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但是现实是,可以被认为有教养的人并不多,这是一件悲哀的事。


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教育出了问题。


从小没有注重对孩子进行基本的道德、理想教育,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社会的诚信体系崩溃,对有教养的人尊重不够,对没教养的人惩罚不够,让没有教养的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没有教养,却并不影响什么,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社会如此,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或者说,不可能在短期内奢望社会变得如人所愿,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自己变成有教养的人。



03



教养,就是一切美好的因素,如善良、真诚、公正、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等。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概括地很好,很多单位也有自己的理念,如大学有校训、企业有企业文化等,也都不错。


对于教养,人类已有共识,重要的是怎么把这些美好的共识落实到每个人的言行之中。


梁晓声对文化概括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把梁晓声对文化的概括用来理解教养也很合适,每个人都可以时刻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


其中,这四句话的核心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人与我,每当“我”与“人”相处时,首先想到的和时刻想到的是“我”,还是“人”,这就是天性和教养的区分。


天性无过错,教养更美好。


人类向往的是美好,所以需要教养。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教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受到正确的教育,还要自觉地去领悟。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在有意识的时候,在自觉的时候是容易做到的,如果在无意识的时候,不自觉的时候也能做到,那就是有教养了。


所以,教养除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一核心要素以外,还必须是“植根于内心”的、“无需提醒”的表现方式。



04



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不仅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


我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有善报”,这确实是真理。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应该有得到善报的经历,有的人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善举就得到了极大的回报,虽然说“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并不是为了回报,但是“善有善报”是固定存在的规律;


其次,我们要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养成习惯,变成一种潜意识,变成一种无意识,在不经意间透发出来,这便是教养了。



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