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贝多芬葬礼上的悼词

 昵称25649097 2018-08-08

巴伦博伊姆演奏贝多芬《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Op.26 




在贝多芬葬礼上的悼词

贝多芬《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Op.26 第三乐章附有“追悼一位英雄”的副题,故也称为《葬礼进行曲》,究竟指的这个英雄是谁,至令尚不清楚,只能用概括的抽象性意味来理解。因为在三年后,贝多芬在《第三(英雄)交响曲》里写下规模更大、更宏伟的《葬礼进行曲》,这是在某种明确概念指导下进行写作的。——贝多芬与钢琴踏板



 祖国的艺术和全盛时期的思想,那已经消逝的辉煌所剩给我们的全部光辉中灿烂的一半,熄灭了。当我们此刻站在这位死者墓前的时候,我们代表了整个民族,即全体德意志人民,为之哀痛。虽然德国诗歌的英雄仍然健在——祝愿他长命百岁!——但是最后一位乐曲大师、一个献身于音乐的人——亨德尔和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不朽荣誉的继往开来者——去世了。琴弦已断,音乐声渐渐消失,我们站在这里哭泣。



 渐渐消逝的音乐!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因为他是一位艺术家,他只通过艺术来表现自己。生活折磨深深地伤害了他,就像沉船遇难者抱住海岸,他逃入你的怀抱,噢,你这与真和善同样神圣的姐妹、痛苦的安慰者、来自天上的艺术。他紧紧地抓着你,甚至当那扇你经过它来到他身边和他交谈的门关上之后,他也不放松。当他双耳失聪听不见你的声音时,他仍始终把你的形象放在心里,当他死的时候,你的形象仍在他的胸中。

 他是一位艺术家,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呢?就像巨兽在海里呼啸而过,他飞跃了自己的艺术疆域。从鸽子的咕咕叫声到隆隆雷声,从挖空心思地编织顽固不化的艺术手法到令人生畏地把温文尔雅的音乐变成喜怒无常、咄咄逼人的自然力量,他跨越了一切,掌握了一切。他的后来者不是要继续,而是要开始,因为他的脚步就停止在艺术所停止的地方,阿黛莱德和莱奥诺拉!维多利亚的英雄礼赞!以及庄严弥撒曲!你们这些三四声部交织而成的瑰宝!暴风雨般的交响曲。“神的美丽火花之欢乐”,你这天鹅之歌!掌管歌曲和弦乐的缪斯!请你们围绕在他的墓地旁,把桂冠撒在坟墓上。


 他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个人。一个具有人这个词的全部意义的人。由于他与世隔绝,于是被说成对世界怀有敌意;由于他逃避感情,于是被说成冷酷无情。啊,谁要是知道自己心肠硬,就不会逃避!正因为感情过于丰富,才逃避感情!——如果他逃避世界,那是因为他在充满爱的心灵深处无力抵抗这个世界;如果他逃避世人,那就是因为他在为他们付出了一切而什么回报也没有得到的结果。他是孤独的,因为他找不到知音。——但是他一直到死都以常人之心待一切人,以慈父之心待家人,把生命财产献给了世界。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就这样去世了,他将这样永垂不朽!

 而你们,你们赢得了他。正是这扇生命之门在我身后关闭,他才跃上了通向不朽殿堂之门。毋庸置疑,他与那殿堂门上从古到今的伟人并肩而立,直到永远。因此,你们悲伤而镇静地与他的长眠之地告别,而今后在你们的生活中,当他的作品的威力像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一样在你们的心头刮过的时候,当你们的眼泪在现在还未出生的一代人中间流淌时,你们就回忆起现在这个时刻,心里想:他们埋葬他的时候,我们去送过葬;他去世的时候,我们流过泪。



 解读:

 1827年3月29日,在贝多芬葬礼上,奥地利剧作家、古典戏剧的奠基人弗朗茨·格里尔帕兹发表了这一篇悼词。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一个“正是因为失聪所以便用灵魂来谱曲”的天才。同时他又是一个复杂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亲情、爱情与社交都一片混乱,兼之因失聪而离群索居,越显得孤僻,“他与世界相处的能力完全崩溃”。这一切必然带来世人对他的误解,很多人都认为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暴躁激烈、冷酷无情。

 很显然,弗朗茨在这篇悼词中除了公正评价并高度赞扬贝多芬在音乐上的伟大成就(时间早已证明,这些赞扬是如此准确无误),还准备扭转人们对贝多芬的曲解:他逃避感情,正是因为感情过于丰富;他逃避世界,正是因为他付出一切却从未得到回报;他将自己的生命和才华奉献给这个世界,却被说成对这个世界怀有敌意。读完弗朗茨的悼词,也许我们才会重新反思:是我们一直在伤害着他,却一直认为是他在伤害着我们;他一直因为缺乏知音而孤独,而我们只懂得拿着我们受到伤害的可怜的自尊认为是他太孤僻太骄傲。——也许这是大多数伟大人物注定要承担的相同痛苦。

 如果人类能学会理解和反思,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当中最伟大的那一群人在活着的时候便能得到更多的敬重与热爱,而不仅仅是在他们与世长辞的时候,才知道“音乐声渐渐消失,我们站在这里哭泣”?

每晚一张音乐C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