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当代名老中医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8-08-08

【刘云鹏】

半夏泻心汤辛苦并用,能顺脾胃气机之升降,温清并用以解其寒热,虚实并调以泻其实、补其虚,因此升降复则清浊分,从而恢复脾升胃降之功能;寒热相济则阴阳调和,邪实得清,正虚得补,自可获取良效。

【熊辅信】

半夏泻心汤痞的特点就是心下堵闷不舒,然而手按之却柔软无物,其成因乃是寒热错杂之邪痞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机痞塞则上腹部饱胀不适,胃气不降则嗳气、恶心、呕吐,脾气不升可见肠鸣、下利等症状。

【杜长海】

心下痞、呕恶、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脉弦滑、苔白腻等,是为半夏泻心汤的辨证要点。

【隗继武】

慢性胃炎病程冗长,缠绵难愈,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恰如《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证,故以本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加减化裁,每收捷效。

若见肝胃郁热突出者,选加栀子、丹皮、柴胡、大黄等;

胃气郁滞者,酌加柴胡、香附、枳壳、厚朴、砂仁、木香等;

瘀血阻络者,常用丹参饮、失笑散、金铃子散加三棱、莪术、川芎、赤芍等;

脾胃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白扁豆;

脾虚夹湿者,选用茯苓、砂仁、蔻仁、薏苡仁;

阳虚有寒者,加干姜、高良姜、制附子等;

;阴虚者加石斛、沙参、玉竹、麦冬、乌梅等。

【徐进康】

慢性胃炎以上腹部饱胀不适为主症者与痞证临床表现相合,临床上多见于肝胃郁热,湿热交阻,胃失和降之证。对此证者宗仲景半夏泻心之意,取辛开苦泄法,借苦味之清,辛药之温,苦以泄热,辛以祛寒,苦以燥湿,辛以宣散,共奏开宣气机廓清郁热之功。

对于胸脘痞胀、恶心不适、不思饮食,舌苔黄白相兼属湿热相阻,胃失和降之证,苦以黄连、黄芩为主,辛以干姜、法半夏为主;

对恶心呕吐为主的疾患,以黄连之苦配伍旋覆花、代赭石、茯苓;

对湿阻中焦、脘腹膨满、口干不欲饮等表现,用厚朴之苦温,半夏、藿香、豆蔻仁之辛,配伍杏仁开宣上焦,槟榔破气消胀泄中焦.。

【成肇仁】

用半夏泻心汤化裁,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畅气机。

胀满疼痛者加枳壳、木香、延胡索、川楝子;

痛甚者加白芍、甘草;

反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

利下赤白者加白头翁汤。

    药量是本方应用中取效的关键,多少取决于证候虚实、寒热、升降之孰重孰轻,要根据寒热之程度( 亦可从舌苔黄白程度测知) 决定辛开苦降药物的用量比例。

【曹林】

慢性胃炎病程较长,一般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治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痞证,为脾胃病的治疗开辟了补益脾胃、降逆消痞之法门。

半夏泻心汤从组方上看体现苦降辛开甘调之法,旨在苦辛相调以顺其升降,甘温伍用以调补脾运,补泻同施,扶正祛邪,以达补益脾胃、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

其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药用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砂仁、厚朴、枳实、党参、茯苓、白术等。砂仁、厚朴、枳实行气导滞以去其痞满,茯苓、白术、甘草甘温补脾虚以助其健运。去掉大枣,防止其滋腻引起中焦气机壅滞加重“痞”之症状。    

【李永成】

首先视寒热之孰轻孰重, 灵活调整干姜、黄芩、黄连的用量或取舍, 常增白芍配炙甘草以缓急止痛。

【郝怀清】

用半夏泻心汤适当辅以厚朴、枳实、槟榔等和降胃肠气机,通畅大便。

【陈德润】

慢性胃炎病人如果胃脘痞胀、呕恶嗳气、口苦纳差又胃部怕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属寒热错杂,通降失司,用法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相配伍,即半夏泻心汤之意辛开苦降。

【裘沛然】

对慢性胃炎出现心下痞胀一症,一般受“甘令人中满”说的束缚,而不敢用甘药治痞。

破后世偏见,辄用甘草、党参、大枣等甘药,甘草一般用量15~30g,与辛散苦泄的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并用,使痞消结散,胃脘畅然,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

这是遵从仲景甘草泻心汤证治。《伤寒论》曾明示此方主治“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除烦,一以补胃中空虚,一以缓客气上逆。”《别录》也载甘草“温中下气,可治烦满短气”。为心下痞满忌甘药之说乃后人臆测之词,甘草本身具有下气除满之功,与辛散苦泄药相配伍,立意缜密,功效卓著。

【程丽芳】

半夏泻心汤兼温、清、攻、补,辛开苦降、温脾清胃,且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清而不损,无理气之品却能起到理气之效;偏虚者可合四君子汤,减黄连之用量;热偏盛者可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以清脾胃之热。

【何任】

 对“心下痞”之病证,效法仲景半夏泻心汤法,采取散痞和胃法,方用自制舒胃饮,组成:太子参30 g、川厚朴10 g、姜半夏10 g、干姜6 g、黄芩10 g、黄连4 g、白芍20 g、蒲公英30 g、甘草10 g。方以半夏、干姜、川厚朴辛开温散、和胃降逆消痞,辅以太子参、甘草、白芍补中益气、扶正祛邪,佐黄芩、黄连、蒲公英苦寒降火以清结热,全方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寒热并进以和其阴阳,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

【刘渡舟】

治疗慢性胃炎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

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或称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生姜泻心汤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有一脉一证。一证者,心下痞,按之濡也,说明病人只是感觉心下胃脘部位有堵闷痞塞之感,但按之却柔软,而无坚硬疼痛,是属气痞。一脉者,就是关上浮,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今阳热之脉,仅见于关上,说明中焦有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心下痞塞不通。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虽痞塞而不疼痛。后世医家称之为热痞,刘渡舟教授在火证论中叫做“火痞”,其治疗当泻热消痞。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以麻沸汤渍之,则味轻气薄,清热而不泻下,治在胃而不及肠。二药合用,使热去结开,则痞满自消;附子泻心汤治热痞兼下焦阳虚。心下痞满,恶寒汗出。

【长义堂说】

   辨治慢性胃炎的一个关键在于对寒热错杂。气机痞塞引起的“痞证”的理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是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证候。《伤寒论》中言“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原方治疗伤寒误下之后损伤脾胃之气,气机升降失司,邪热内侵,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不通,形成的心下痞满证。现代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半夏泻心汤为经典名方,经典之方总是抓住基本病机,解决基本问题,临床应用还需加减。加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药量的加减变化。中医不传之密,在于药量...善用方者,不外乎药味跟药量的加减 ,药量的应用有原则性,也有规律性,但更多的是各人的体会,就如做饭是放调料多少一样,中国人总是用手抓或者用勺掂量,而不像西方用称称。所以,在中国,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口味相差很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调料量的把握,我们做家常饭也是。中药量的把握也有这个道理。好的中医相比也是好的中国厨师。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而药味相同,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不用成方了,而是在临床中临时组方,即使使用成方对其用量,也是随意性很强。而医圣张仲景因为用量的不同而成就了两个经方,方不同,法就不同,理也不同。这才是对中医原则的遵守,值得我们现代中医生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