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三台郪江

 廿氏春秋 2018-08-08

郪江镇,历史悠久,早期为郪国王城所在地,秦时为蜀郡所辖,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郪县,建制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清《潼川府志》记载:“汉置郪县,属广汉郡,后汉至晋因之。”《太平寰宇记》载:“汉旧郪县城在今县(今三台)南九十里,临江,郪王城基址见存,以郪江为县名。”南北朝梁末,置北伍城县;西魏初改置新城县,后又改为昌城县。隋开皇十年,置飞乌镇,后于开皇十三年(593年),改设为飞乌县。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飞乌县治所迁往他处,改属梓州。时分时合,时废时兴,郪县县制断断续续沿至宋元时期。明洪武九年1376年)郪县入潼川州。清雍正年间,县辖境内分四路二十八乡,此地为南路翼火乡辖,后改置双龙镇。因镇北外葬有一名六品武官——千总(清代绿营兵编制与官职名),四边乡人称此地为“千总坟”。民国时,建千子乡,乡名沿用至上世纪中期。1967年改设为郪江乡;1992年,设郪江镇。


 

郪,既是一个古代水名,也是一个古代地名,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古代国名。古写“”字,有部首“邑”。按字源解释,“邑,从口,封域也。凡邑之属皆从邑,古国邑通称。”郪国,就是一个春秋时期与巴国、蜀国等共存的古国。当时的郪国疆域,西至金堂,东抵蓬溪,北到三台,南达乐至,国都郪王城即位于今郪江场处。秦巴战争中,郪国被灭。


 

郪江流域是郪国人长期生存之地。郪江的主源头在中江的太平乡山里,中有马塘河、锦江、仓山河等支流汇入,经大英于射洪郪口汇入涪江。郪江流域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来是人类宜居之地。沿江,特别是郪国故城周边的河湾边,有数千座汉晋时期的崖墓,这些崖墓足以说明郪江流域古时有过的文明和富足。郪江崖墓,几近半数的为多室墓,多室墓常见有前室、中室、后室、侧室、耳室,以及墓门,一些崖墓里有灶台、水涵、壁龛、床座等石质仿形设施,一些崖墓里还有藻井、斗拱、窗棂、栏干等石质仿形建构。崖墓里用多种雕刻手法雕饰出来的各种人物、动物,内容丰富,形态逼真,生动有趣。雕饰图案中还有花草、瓜果、武器,等等。少数崖墓里还有大小规格不一的素面砖、画像砖和铭文砖。透过崖墓的规格,以及其中的物品和雕饰,可以让人清晰地了解当时郪江人的生活水平及其日常起居、耕种渔猎、说唱杂耍等生活片段。镇外不远,还有千佛寺唐代摩崖造像。这些都说明了郪江一带人类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郪江场坐落在郪江与锦江两水汇合之地,两水若双龙,清时的双龙镇之名,因由于此。镇四外有狮山、古楼山、天台山、金钟山,龙盘虎踞,山清水秀,郪江场堪称风水宝地。郪王街,为镇场的主街,顺江东西横卧,长街与青瓦民居掩映于数十棵高大参天的黄桷树中,典雅静谧,远看古镇,若似山水画卷,尤显幽情逸韵。古时的郪江场,与外界水陆通达,陆路可连通射洪、三台与中江,水路可通往潼遂,本地及四边乡村里的山货特产从这里可销往他地,外来的商品从这里可转运至山中。这里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连通成都与川东的“古郪道”中的重要节点。必须提到的是,古时郪县一地的富裕,与郪江流域盐业的兴旺有很大的关系。据记载,唐代时郪县的盐井数量众多,占梓州的盐井总数三分有二。宋代时,与郪江场咫尺之遥的河嘴(今安居)专设有盐监,负责州内盐场管理和盐税征收。《读史方舆纪要》载:“富国监在州南九十里,本郪县新井盐场,宋置监领之。”民国时期,当地的盐井仍采盐销售,时川北盐务局在郪江设立管理机构,收取盐税。郪江场的繁荣,伴随着当地盐业的兴盛发达,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中期。


 

盐业繁荣了郪江场,也成就了许多商人和庄户。明末清初,大量湖广、广东、江西、陕西、贵州等地的移民辗转远涉来到地利物丰的郪江。经过数代人不懈的努力,负任蒙劳,树功立业,移民在当地扎下根基,买地造屋,福孙荫子。郪江场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是清中期至民国时期所修建的,夹杂在民居间的还有多个庙宇会馆,如王爷庙、关帝庙、黑神庙、观音阁、江西会馆、广东会馆、黄州会馆,其中江西会馆、广东会馆、黄州会馆、黑神庙等就是当年外省籍移民所修建的同乡会馆。修宫建庙外,乡人还大力兴教办学,培养子弟。清光绪时期,利用几姓人家的祠堂和寺庙收入,当地贤达在郪江场外设立了天台书院。后该书院于民国初改名为“三中联立玉江中学”(注:三中,指三台、中江)。




 

逾年历岁,许多古建筑或破败或损毁,但郪江场曾经的辉煌仍可在老街中的很多遗留中看见。王爷庙和帝主庙是郪江场所保留下来的旧时的宏大建筑。王爷庙,位于郪王街中段北侧,面南望水,由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和正殿构成,呈四合院布局。从建庙功德碑残存的刻字中,可以确定该庙建于清乾隆丙戌年(1766年)。王爷庙主祀“城隍”,意在“镇江”防止水患,保护城池,以及扬善除恶。唐宋以来,民间多称“城隍”为王爷,称“城隍庙”为王爷庙。庙后有紫云宫,单檐歇山顶建筑,供奉道教全真道始祖“东华帝君”。帝主庙(现庙门横匾写成“地祖庙”,应为讹误),位于郪王街南段北侧,坐北朝南,由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左右厢房组成四合院。结构大体与王爷庙同。殿内台梁底留有“大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初三日吉辰黄道,楚黄众姓弟子建立”的题记,该庙为当时湖北黄州籍移民的“黄州会馆”。帝主庙,也称“帝主宫”,湖北及四川多地建有,所奉主神为帝主,帝主又称紫微侯、土主、福主。帝主信仰起源于宋代湖北黄州府地区,特别是麻城一地,及至明清时期,民间多信仰“帝主”,帝主庙或帝主宫广布域内,其影响后来随着黄州移民迁徙扩展到四川多地。郪江场南约20公里远的仓山镇,就有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帝主庙。郪江场帝主庙正殿供奉“盖天帝主”,左右配殿已被拆毁。



 

传说农历五月廿八日是“城隍爷”之郪江场出巡日(注:城隍出巡日子,各地不同,一般从农历五月初开始)。“城隍出巡”,是郪江场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活动。通常在出巡日前几天,当地人就要开始准备,包括缝制各种衣褂帽饰,以及制作其他各种各样的道具。是日一大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涂红抹绿,化妆成各路神仙、历史人物或妖魔鬼怪,穿戴妥当后,拿着道具,聚集在王爷庙外。阎罗夫妻、判官、鬼差,一一亮相,其中,煞神,当地人称“鸡脚神”,由一上了岁数的老人扮演,最是吸引眼球。出巡前,王爷庙里还有烧香膜拜的仪式,之后,将城隍爷和城隍娘娘请入轿中,再由多人将轿子抬出庙外。巡游前,亦有仪式在先。稍后,各方神鬼前后簇拥,表演阴曹地府诸项活动。捉拿妖魔鬼怪后,巡游正式开始。巡游队伍里,很多童男童女扮饰成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的人物,站在轿架上。远近乡里的来人,组成一个个独立的表演方队。还有不少老人,穿戴或拿着着稀奇古怪的道具,独自进入角色。也有很多人,完全是自发地,手拿贡品或祭品,观看或加入到巡游队伍中。严肃、认真与积极的参与,郪江乡人之虔诚、朴实,于此略见一斑。




 

扬善惩恶,是“城隍会”的主题,“城隍出巡”中的很多活动内容,反复表现和强调了这个主题。在乡民心中,“城隍爷”明知阳世之善恶祸福,兼管阴曹幽冥,掌握注生注死之权。“城隍爷”被视为阴界主持正义和博扬善良的神,监视着各等人氏的行为。正是因循这样的信仰,有所敬畏,乡民们自觉地修身洁行,弃恶从善。



 

“城隍会”,自然就是当地及四边乡人最为重要的庙会活动。当天一早,就会有很多人从镇场外各道口前来。“城隍会”的内容非常丰富,“城隍出巡”是主要节目,除此之外,场中各庙馆中的戏台上都有戏剧表演。大街小巷,熙熙攘攘,水泄不通。集市上,商家促销,地摊摆卖,各类商品货物琳琅满目。茶馆、饭馆,更是座无虚席,喧声震耳。整个镇场,笼罩在热闹的气氛中。名声在外,每年的“城隍会”也吸引着很多摄影人,以及好奇者远道而来。












 

郪王街是一条老街,丈余宽的街道,早先是青石板铺成,后改为“三合土”,现为机制石板铺设。长街中,有几条“水巷子”通向河坝。郪王街两侧的房屋,都有向街心伸出的屋檐,这是郪江场临街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长长的联排的檐廊,宽约6尺,可让街坊邻居在门旁街沿吃饭、喝茶、闲坐、玩耍或做活儿,也给过路人提供了停歇,以及避免日晒雨淋的方便,这也是过去门铺商业买卖场所的遗留。街上,典型的民居都是“前店后居”式的几进式院落建筑,店铺侧有通道、天井,居屋后又有天井,以及厨房、仓房和猪圈。场上建筑体量相对较大,装饰较为精美的民居是郪王街42号,面阔三开间、房屋进深长,天井后面是主人居住的房屋,房屋侧有通道进入第二个天井,里面的花园后还有房屋,一侧开门可通至河坝。现该房屋改用作茶馆,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喝茶消闲。



 

郪江场外有两座古桥,一是上游的会仙桥,一是镇南的九龙桥,另还有一处跳蹬。会仙桥,桥下有十一洞,据说初建于明代。九龙桥,位于古码头旁,九墩十孔,因桥墩上雕凿有九条龙而得名,据称始建于清乾隆时期。郪江一地,这样的古物古遗迹还有很多。行走郪江,犹如进入时光隧道,多少奇妙,转眼之间。



源自:巴风蜀韵,作者:徐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