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的”辞亲远游”

 汐钰文艺范 2018-08-08
725年,虚岁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爹娘,走出巴蜀故地。父母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他们最大的期盼是儿子终有一天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然而,他们绝对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挥一挥手,不带走故乡一片云彩。

  李白为何从此永别故乡?是父母很快就双双辞世了吗?不是。史书虽然对李白父母语焉不详,没有多少记载,甚至李白父亲“李客”这个名字都不敢确定,但按常理推断,至少735年即李白离家十年写《春夜洛城闻笛》时,其父母还在人世。思乡,其实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果亲人没有了,只会把他乡当故乡吧。

  李白走出巴蜀,浪迹天下。可怜李父李母,儿子一俟离家竟然像断了线的风筝,从此缥缈无踪,杳无音信,漫长的日子该怎生熬过?对儿子的思念该如何纾解?没人想过这个问题,却成了我读李白传记一个耿耿于怀的心结。

  历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李白的诗、酒及其浪漫主义的传奇人生,他的傲岸、奔放、才华、伟大,李白笼罩在一种宏大叙事里,那些细微的人性细节往往被忽略。我偏偏只打量那些边边角角的琐屑。李白25岁离家,不管是何种原因——未建功立业,无颜见爹娘,抑或其他——十几年或几十年至死不再看望父母,我都觉得是不可思议或者说不可原谅的。说李白不孝,也大致不差吧。

  我认为李白被父母宠坏了。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李白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他要安社稷,建功业,所以,他的远游得到父母支持。据说父亲李客是一个商人,甚至是巨富,要不然李白何以能够挥金如土。30岁时他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自述“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对照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即使夸张,也不会太过离谱。726年,李白写过一首而今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思乡之情浓烈,那时是他离家第二年,想家了,自然也想爹娘。慢慢的,随着岁月流逝,思乡情淡,爹娘也抛诸脑后了。

  李白先后娶了两任妻子许氏和宗氏,有儿有女,他有两三首诗写过小家,但未及父母。史书上李白父母为什么记载少,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我认为跟李白不写他们有关。

  中国是一个极讲孝道的国度。封建时代,不孝之举往往被人所不齿,且影响仕途命运。同是唐代的白居易,其母赏花时不慎坠井身亡,白居易隐瞒事实,对外讲母亲是病死的,并且做有《赏花》《新井》诗,被人抓住把柄攻讦诟病,因此遭到朝廷贬谪,做了江州司马。官员的父母去世都要“丁忧”三年,就是要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怀念。李白没有正经做过官,即使父母故去,他大概也不用“丁忧”,所以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李白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诗文,居然没有一首留给父母,只能说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或许,李白这位天马行空不世出的大诗人,只为大唐而生,为中国而生。然而,念及李父李母,我却产生一种没有根由的悲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