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不准幼儿园教导儿童拼音、算术?新方针是好还是坏?

 万能书生 2018-08-08

近日,不少家长群和教师群都炸了。

起因是,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包括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

该项整改措施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网友热议。

@妤:幼儿园啥都不允许教,刚入小学又要你啥都会!目前的教育状态,呵呵。

@u707211:一年级的拼音是要学,可是教的好快,孩子不学根本跟不上。幼儿园不让教,难道家长自己教?!

@小星满天飞:我同事今年带刚满6岁孩子去小学报名读一年级,要填一张表。老师问,会不会写字?会不会算数?儿子回答不会,老师很惊讶,问为什么不会,幼儿园不教的吗?家长不教的吗?....哎,有时间,还是报个衔接班吧。

@爱辣椒:小学入学面试官问孩子6/7/8/10中间少哪一个数字啊,排队过马路你前面有三位同学,后面有5位一共有几位同学。这些加减法,孩子幼儿园压根没学过,什么都不会。如果不想让孩子紧张,家长丢脸,就只能上幼小衔接班了。

@U70367855:我们这边上小学,也是首先报名时老师就要给孩子考试,我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就把她送进了私立幼儿园。因为私立的教数学汉字拼音,不这样甚至听有的家长说要是幼升小学报名老师考试过不了关的话学校不一定收!况且现在的小学老师教学基本都是一笔带过。说真的作为家长的我们来说能怎么办!!!

面对新政策,家长的担忧和顾虑,是可以理解的。

不少家长认为,很多小学不能保证“零起点教学”,孩子入学后容易跟不上课程,所以绝对“不能完全一张白纸地去上小学”。

但《通知》中避免幼儿园“小学化”的同时,也明确规定:

1.小学必须坚持零起点教学:禁止小学起始年级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禁止招生入学进行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禁止招生以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依据。

2.禁止社会培训机构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开始加以规范。

这意味着,国家不仅从源头上避免了幼儿园“小学化”的不利教学方式,还从相应的社会环境、小学入学考核等方面来支持和推进该政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想要长远有利地发展,就必须坚持基本的教育原则,遵守基本的教育规律。

别让我们的焦虑成为幼儿园“小学化”的催化剂,也别让我们的攀比,成为了校外培训班牟利的工具。

懂得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和自由,孩子或许才能成长得更加茁长有力。

事实上,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压力,大多数来自父母的焦虑。

“小学老师授课速度快,孩子没点底子,根本跟不上!幼小衔接班必须上!”

“提前去幼小衔接班适应适应,哪怕只学会了一点,也比完全一张白纸地去上小学强。”

“幼儿园现在不让教拼音、识字,去幼小衔接班巩固知识基础,上小学才能轻松点。”

在不少家长的观念中,上学前班或幼小衔接班学会拼音、写字、加减法、就算完成幼小衔接了。

实则不然。

真正的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角色期望等多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出现断层,因此需要进行衔接。

那么,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具体有哪些断层?

德国的哈克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六个断层关系:

1、学习方式的断层。

2、行为规范的断层。

3、社会交往的断层。

4、师生关系的断层。

5、期望水平的断层。

6、学习环境的断层。

因此,幼小衔接阶段,真正需要衔接的,是孩子从一个学习生活环境转变到另一个学习生活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能力。

反观市场上的学前班、幼小衔接班,多是以学拼音、学加减法、学写字、背古诗等知识灌输为主的培训班,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幼小衔接,需要父母多方面的关注和帮助,更需要父母真正的理解和鼓励。

父母轻松看待入小学这件事,才能真正减少孩子面临各种断层学习时的压力和不适应,从而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

但,不上学前班、幼小衔接班,不等于让孩子“零预备”入学。

想要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相应的引导和支持。

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

1、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

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你这么皮,等上了小学让老师来管管你”“上小学可不像幼儿园那么好玩,要努力学知识!”等话来吓唬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

如:“哟,你的裤子又短了!人又长高了!”“我发现你变得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像小学生了!”“马上要上小学了,你又可以交到新朋友了哟!”鼓励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此外,家长平时可以带孩子到附近小学的门口去看看小学生上学、放学的情景,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充分激发了孩子对上小学的憧憬之后,家长应该开始着手提高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能能力。

如,利用暑期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保持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养成良好作息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自己吃饭,自己收拾餐具,学会系鞋带,整理书包、桌椅,大方、友好地与人交往等;提前让孩子适应在书桌前端坐着看书、练习握笔、画画等。

3、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是否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

作为家长,在幼儿阶段就要给孩子一些自我管理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孩子做事的方法和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和过渡。

如,孩子自己整理床铺、整理书桌、自己主动约朋友外出玩耍、自己选购适宜的文具用品等。

4、培养孩子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

在家中出现问题时父母可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并在孩子解决了困难后,给予积极的暗示。如:“好极了,你做得真棒!下次遇到同样的困难,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你做得不错,但如果…可以更好”

5、陪伴孩子度过幼小衔接。

事实上,若家长能够陪伴孩子共同经历幼小衔接这个特殊阶段,孩子会更好、更快地适应改变。

如,开学时,陪孩子逛一逛学校,看看孩子的新教室、新宿舍等,夸奖孩子的独立和成长,给予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环境的自信与勇气。

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往往都来源于内部的自我突破。

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

在孩子需要突破自我、开启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我们除了给予鼓励和引导外,也别忘了给予孩子信任和空间。

正如网友所言,童年之所以可贵,并非在这个时间学会最好的东西,而是让最好的东西能延长时间。

给孩子一个自由徜徉的暑假,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或许这才是把最好的东西延长的另一种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