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条标准,评判你是否处于最佳论文写作状态!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8-08

我主要是从事技术创新与科技评价两大领域研究,侧重应用基础研究,前者更侧重应用经济学一些,后者可以归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统计学。这两大领域虽有关联但是相对独立,研究方法也各有特色,可以适当互相补充,但是写作状态其实是一样的。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点子,最好是研究选题领域,研究选题领域是个中等概念,更大的概念是研究领域,如科技评价,选题领域比如科技评价中的多属性评价方法选择问题,更小的概念是具体的选题,比如某种选择方法、选择原则、选择方法的优化等等。点子太小了,往往集中在具体的选题,一般一篇论文就结束了,点子中等就是选题领域,往往会有数篇论文。再大的概念可能就不是点子了。关于点子的产生,以往博客介绍过很多,此处不再啰嗦。最好的写作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首先规划好选题领域,再细化到具体的几个选题,可能是3个,可能是5个。一旦规划好,恨不得立即写出来。因为现在聪明的学者太多了,你不写出来给被人抢了先,总归内心不爽。即使别人没有你写得好,如果给别人抢了先,你再写也就是完善优化,总之贡献不大了。何况别人比你写得好,是吧?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还是有所差别,有时不能十年磨一剑。比如当年我首次提出大数据经济学的概念,尽管还不完善,一定有经济学、统计学的老师后悔,没有抢在我前面。

第二,不愿意做其他工作,只想写论文。做老师的事情其实很多,上课、学院事务、出差、还有个人杂务等等,但是心里想得最多的还是论文。夜里偶尔会睡不着觉,想理论、机制、建模、数据以及选题领域,甚至即将投稿的期刊。白天写作时,有时会很烦电话,更不要说微信、QQ、短信之类,电话不敢静音,但其他统统是静音的,所以有时朋友不能理解,你为什么不及时回复。甚至有的必要的家务事也不愿意做,家人跟你说话心不在焉,人进入一种准病态。

第三,不仅要尽快将一篇论文写出来,而且要抓紧时间将某个选题领域的系列论文全部写出来,形成某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从这个角度,我的工作量至少已经完成了5-10个国家课题了。

第四,不计较经济上的投入产出。别以为大学的科研奖励高,现在单位一般C刊不奖励,只奖励一级期刊,这样我每年所有的论文奖励平均也就3万元左右。这几年科研经费也不宽裕,勉强省着花。所以花费我70%的时间写论文,实在得不偿失。但就是不计较这个东西,要尽快将论文写好并发表。

第五,稍有闲暇,会上网查询投稿情况。不超过两天,肯定会查一下投稿的审稿动态,更多时候是信息没有变化,但就是喜欢查,而且养成习惯,你说不是有病是什么?其实一周查一次足矣。

第六,有时也会很急。有时研究生课多,进度不够快,恨不得让他们停课。心里急,但表面不能表现出来。其实没必要这么急,慢工出细活,对不对?但还是会急。

第七,偶尔出去玩一下,会有愧疚感,感觉是不务正业。出门一天,不一定保证就有足够的茶喝,也没有午觉睡,玩一天其实还累,还不如宅在家里写论文。

第八,一旦idea稍有枯竭,人整个就不自在,干什么都不在状态。虽然没东西可写,但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状态,因为很快新的选题领域就会产生。

来源:俞立平科学网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