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双樑篆刻:以刀为笔写春秋

 家有学子 2018-08-08

 石双樑写意篆刻 

 以刀为笔写春秋 



石双樑,这个生于天津的山东汉子,凭着一把小刀闯进艺坛,拜在童衍方先生门下学习书法篆刻,一举获得西泠印社第六届艺术评展优秀奖,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刻字展、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篆刻海选杭州总决赛、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入展提名、全国第七届刻字展、第二届国际刻字邀请展、全国第六届篆刻展等,成了一颗闪烁在印坛的新星。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与制作原本是分开的,最早的印大都是艺术家设计,再交由工匠铸造而成的。汉代时,领头的将军要颁发给兄弟民族一个官印,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很难按程序完成,于是艺术家们亲自上阵,挥刀一刻,虽然都是仓促凿成,却更有趣味,于是在历史上形成了专门的一个艺术站类,叫急就章,更为后人所仿效。急就章这种不经意的写意篆刻,拙朴浑厚、峻峭劲挺,表现了篆刻写意的艺术特色,并成为一种精神沿续到今天。

 

篆刻的写意精神主要来自中国汉字的意象传统,印从书出,印宗秦汉,无不彰显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为写意性经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石双樑以刀代笔,写出地道的中国汉字的意味。在石双樑眼里,写意是篆刻创作上一种意识上的解放,是集艺术、哲学、禅学于一体的艺术,是艺术家本心的修和安顿身心的载体,当意涌上心头之时,艺术的创造自然胜于

 

笔意:一笔一划,一丝不苟

 

在他眼里,这个是笔意。写意的本体是笔意,也就是笔法,没有精湛的笔法,作品的精妙是很难出现的。篆刻取法于古老的篆书,通过运刀将篆书刻于方寸之间,运刀之法有单刀、双刀、复刀、反刀、飞刀、锉刀、轻刀、伏刀、埋刀、切刀、舞刀、涩刀、冲刀和送刀等多种,刀法如笔法,一刀去一刀来,也有着严格的运行规范。可在石双樑眼里,那杆刀就如同毛笔一样,他喜欢冲刀,那种快爽的感觉很好。一刀下去,由速度产生力度,由力度产生刀味,见刀、见笔、见神,使线条有书写时的圆厚、朴茂、劲挺的感觉。

 

线条是笔意的关键,石双樑很在意线条的质量,要有刀感,也要有笔感。转折的笔划注重笔势,有力量、有韵味、有节奏,富于感情。直线却不按常规,暗含曲意,弧线又偏偏慢行刀,以求内含涩意。这种线条的对比,笔划的收放,强化了线条的表现力。

 

 

 

在石双樑新书《游刃》网络展中,有一方印叫澹月隐芦花。印中五个字离上、下、左、右边框都很近,空出了中间的一块红,使整个印面留有透气之处。起笔厚重有力,头下的一撇一捺,轻轻一挑,让字增添一点动感;横趟在下,疏朗稳重;被挤在下面,被迫向左边伸展,加强了与左边的联系;紧靠左边,却向右略倾,笔划干脆流畅;字呈接势,笔势向右上倾斜,左边的笔划冲破石头的边,像洒落在纸上的墨,与的右上部相呼应。石头的侧面以阳刻法刻了三面款,古朴的魏楷,一笔一划都一丝不苟,让人感觉到艺术家精准的创作态度。写意的印面与规范的魏楷边款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对比,有一股无法抗拒的感召力。

 

在石双樑的刀下,印的每个字、每个笔划在波动中求新变,纯熟的刀法,圆厚、朴实、生动、流畅,如同在纸上自如的书写,自然大方,舒畅平和,蕴涵书法的笔情墨趣。

 

古意:自然天成之美

 

在他眼里,这个是古意。中国篆刻源远长,历代印风已为篆刻开辟许多参照式样,入古出新是所有篆刻家必经之路。石双樑认为:篆刻一艺乃古雅之事,古典基因不能丢,要敏锐洞察古代经典作品的精华所在,做到学以致用,倾注才情,宣泄情感,我刻我心,技进乎道!只有这样才能有生命力。他以汉印为基调,融入先秦古玺以及各流派的元素,取古玺文、金文、石刻文、砖瓦文等古文字的古意简率、篆隶以及民间书法的拙朴、以古拙、简率、大气为风格,力求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浓郁的金石气、书卷气,做到意与古会,不与人同。



2009年,中国篆刻网推出石双樑精品隋唐印展,全部是8-250px的大印,九叠文的篆法,在古印中,最为体现刀法功力的就是九叠文印。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简单的笔划,婉转流畅,气势恢宏。

 

业界评论说:取法唐宋官印,匀整中求烂漫。其实,石双樑在骨子还是很传统的人,他喜欢探索古人,探索别人没有发现的,这种官印,似乎就是一个迷矿。石双樑喜欢这种将军印唐宋官印,尤其是燕下都的齐国陶文,他收藏了很多古印谱、古砖、古陶瓦,在把玩中品其中的味道。

古意之所以让人迷恋,不仅仅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是因为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全息反映。古意之美,充满着勃勃生气,是自然天成之美。石双樑在他的印中,不经意地经营着他心驰神往的古意,并融入时代鲜活清新的气息,让人既感陌生又觉亲切,而这陌生与亲切或许正是其印的价值所在。

 

诗意:篆刻技法表达诗句的意境


在他眼里,这个是诗意。篆刻虽然只有方寸之间的大小,但其艺术的冲击力、感召力,也如诗如画,耐人品味。篆刻与诗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诗词的名句都是篆刻入印的首选,在石双樑的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诸如不将心赏负云霞酒人有古德,文事师南朝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尊同介寿,九月作归田等精美的诗句,这些诗句都是出自于脍炙人口的名篇诗词。石双樑利用刀的功力,将诗词的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印人生得意须尽欢中,你可以看到:中间留出一片空,好象是说,人生要留有余地。而字紧靠右边,与一上一下,笔划分离,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得不要在意。尽欢两字向左边冲出,好象与外界相联,与字一样,似乎是告诉我们,都要与人分享。诗句的意境通过篆刻的技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这些诗句,通过篆刻轻重、虚实、疏密、对比、协调的章法,和清秀、古朴、雄浑、趣味、灵动的刀法,传递出这些名言佳句和诗词歌赋的意境美,真善美的信息,潜移默化地洗涤和净化着人们的心灵。篆刻与诗词相互补充,通过文字的虚实、对比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凝涩的线条,空灵的布局,表现了诗词散淡悠然的心境。

 

禅意: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在他眼里,这个是禅意。禅是人生哲学的高喻意,如果禅悟靠的是修持,则写意篆刻境界的达到也靠长期的酝酿。坐禅到忘我,到色即是空,到与天地浑然为一,和印石的心手两忘,心即刀,刀即笔,刀到笔到,笔即心到,同自然之妙有,非运之能成。双樑的印在文字布白大疏大密、大开大合、挤压拆分,融入了禅意的虚实,点、线、面的疏密、轻重的布白承接关系,或聚或散,或空灵或稚拙,活泼生动,有聚散、有节奏、有韵律

 


石双樑喜欢把禅语入印,他的生欢喜心印,字形同生长着的花木,点活了字相,流透出生欢喜心的生气和禅机;字的脸形及眉眼鼻口拙朴生动,字另成笑意,都回应着的动态;字则改变了原字本有的流线形状而做了一个方底,向上托住了生欢喜三个字;生欢喜心四个字相对来说上紧下松,落款儿紧紧贴着正文而下,从而有所调整,使整个章法布局周全稳重。

 

那刀在石双樑手里,就是一支笔。那些印文是石双樑直接用刀到石头上去的,有酣畅的书写感,喻象生动,我似乎也能感受到那种浓得化不开的风月和禅趣。刻完印面,还只是印章的一个程序,等静下来,他还会认真地刻上过款,或楷或行或草,气定神闲,诠释着一股不惑男人的谈定气质。

 

已意:以刀为笔写春秋



在他眼里,这个是已意。任何高明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最独特的表达,篆刻虽然受到刀、石、字体、古今风格和尺寸等元素的制约,但能够出新意并且有明显的个人风貌,这才能产生可抹煞的价值。篆刻从设计开始,就体现着强烈的个人意识,是篆刻家个人审美追求的体现,在章法创作上,是篆刻家对形式美的把握和创新,在刀法上,是篆刻家表意性的创作过程。


 


石双樑不独守师门,转益多师,准确的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刀为笔写春秋。在章法上,他力求平中求变、实中寓虚、合理夸张,并富有装饰性;在刀法上,他喜欢大刀、快刀剜石,横冲直闯,刀与石相碰,只听到石头嘎嘎蹦裂的声音,情感和刀声从印面溢出;在印面效果上,强调刀感,追求线条的古拙或劲健,以刻刀体现出筋骨血肉全备的笔墨韵味。

 

双樑经常说:篆刻家的手中,比书法家多了一支铁笔,何不尽情地发挥其优势呢。他在总结自己的篆刻语汇时写到:用刀角推冲运行,刻出的线条扎实挺拔;用刀刃披削运走,刻出的线条流畅秀逸;用刀侧线条徐徐推进,刻出的线条凝重苍古;刀口锋颖衔接含蓄,刻出的线条浑厚持重;刀势外露,则方拓雄劲,刀势内蕴,则朴拙肃穆。

 

“唯美主义”


美是无敌的,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追求的东西,如果与美不兼容,就必须让路给美。与写意绘画和写意书法一样,写意篆刻也将以其独有的魅力在篆刻艺术中独领风骚。石双樑正是追求唯美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其无敌的美,拓展着他的艺术世界。




1、石双樑 篆刻 《孤山漓落涨西湖》

材质:青田石

尺寸:5.2 X 5.6 X4.6cm


2、石双樑 篆刻《几度来浇池上水》

材质:青田石

尺寸:5.6 X 5.6 X4.6cm


3、石双樑 篆刻《荡胸生层云》

材质:老挝石

尺寸:2.8 X 3.0 X 7.3cm


4、石双樑 篆刻《无法本是道》

材质:老挝石

尺寸:3.2 X 3.2 X10.2cm


5、石双樑 篆刻《江春游鱼乐 》

材质:老挝石

尺寸:3.6 X 3.6 X6.2cm


6、石双樑 篆刻 《高贤德常新》

材质:老挝石

尺寸:3.3 X 3.3 X10.5cm


7、石双樑 篆刻《今朝听声喜》

材质:老挝石

尺寸:2.9 X 2.9 X 7.5cm


8、石双樑 篆刻《空山天气清》

材质:老挝石

尺寸:3.6 X 3.6 X 7.0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