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自以为的安全,正在毁掉孩子

 茂林之家 2018-08-08


华哥说

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


作者:冰山



炎炎夏季,度假的最好去处就是海边。


正因如此,很多人在海边度假都喜欢在朋友圈晒晒,然而有一位妈妈,却因为这样的一条朋友圈,失去了自己两个可爱的、才8岁的双胞胎女儿。


8月5日下午,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山东青岛黄岛万达公关南侧沙滩游玩,看着几米之外的孩子欢快地嬉戏,看着蔚蓝的天,看着无边的海,心情轻松的妈妈打开手机编辑一条朋友圈。


这本是很寻常的行为,但是那一天却永远地改变了她的生活。


当她再次抬起头的时候,孩子已经消失在视线之内。


遍寻不到孩子的妈妈,非常的着急、无助和后悔,她发布《寻人启事》,以为孩子是被人带走了;她报警,希望警察能够帮她找到孩子。


然而,她一直都没想到的是,孩子就在她眼皮底下溺水身亡。


8月6日上午11点半,姐姐被找到;


8月6日下午3点40分,妹妹被找到。


被发现时,两个孩子都已经没有任何生命体征,身上也没有发现其他伤口,故暂未考虑刑事案件的可能。


突如其来的噩耗将这位妈妈彻底击垮,她说道:“她们就是在沙滩上玩,我坐在离她们几米远的地方看手机。就是看一会手机,看一眼孩子,之前还看见她们一起挖沙子,所以有点松懈,发完朋友圈后发现孩子不见了”。


世上没有后悔药。


因为几分钟的疏忽,两个孩子便离开了人世。



害人的手机

这件事情传开以后,很多人把罪怪到了手机的身上。


“哎,又是手机惹的祸”


“又是一部手机传奇”


“这个妈赶快去起诉手机厂家各大APP,谁叫你们这么好玩,让我玩手机。”


手机,是通讯工具,智能设备,娱乐休闲能手,但这几年它又多了一个称号——“意外杀手”。


2018年5月10日,在印度一家商场的扶梯上,一对年轻的夫妻进行自拍,因为妈妈摆姿势的时候失去平衡,导致10个月大的孩子从扶梯边的间隙坠落。


2018年3月14日,在广西乐业县的一个路口,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过马路,孩子在她前面跑,她提着包、低着头刷手机,跟在后面“看着孩子”,结果孩子被一辆汽车撞飞在地。



2017年1月3日,在咸阳温泉湾温泉世界儿童戏水池内,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去温泉世界玩,但是没过多长时间,肖妈妈发现她4岁的儿子不见了。经过1个多小时的找寻,终于找到孩子,只是孩子已经溺水身亡。


后来的监控显示,孩子发生意外时,这位妈妈离孩子只有3-4米的距离,只是她却背对着孩子玩着手机。



2017年4月19日,在安徽六安市城区的一个小区里,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道路上玩耍,由于妈妈低头玩手机,没有及时发现驶来的轿车,2岁的孩子就这么离开了人世。



2018年6月11日,湖南株洲,一位爸爸开着车载着孩子,在这位爸爸低头玩手机的时候,3岁的孩子从车上跑了下来,被来不及反应的货车撞到,瞬间去世。


……


关于手机“谋害孩子”的数据,英国一家慈善机构——儿童事故预防信托机构做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有24%的受访家长表示因为玩手机,曾将孩子置于险境。


但是,没了手机,意外真的不会发生了吗?


悲剧似乎总有先兆。


有人认识这次“青岛溺亡双胞胎”的妈妈,并发帖指出“每周我们在儿童中心上课的时候,她永远都是把孩子扔到门口,然后一上午都是我们其余的家长轮流帮照顾,就是这么心大啊。


因为她觉得自己有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彼此照应不会出事。”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真正断送两个孩子性命的,是妈妈长久以来缺失的“危机意识”。


因为没有意识到危险,她选择了“禁止游泳”的区域;


因为觉得两个孩子可以互相照应,她错过了及时救助孩子的时间。


大人的一念之间,真的会抹杀孩子的一生。



父母自以为的“安全”

正在毁了孩子

很多成年人有一个误区:自己的“安全法则”对于孩子也是通用的,所以他们拉着孩子一次次闯红灯,把孩子单独留在餐厅,水泥地板上一次次把孩子抛起……


直到某一次意外发生,他们后悔不已,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


2017年2月4日,湖南长沙一位杨姓爷爷带着3岁的孙子在家门口玩烟花,爷爷为了能够让烟花放得更高一些,竟然将第二个烟花叠放在第一个烟花上燃放。结果因为烟花冲力太大,燃放的烟花倒地,孩子没有及时躲避,被四处扫射的烟花炸伤,经抢救无效离世。


2017年2月27日晚,在天津市南开区大悦城,一位爸爸抱着孩子靠近4楼的栏杆,一时不慎导致一个孩子坠落,为了救这个孩子,失手导致另一个孩子也掉了下去。


2017年4月19日,在宁乡家中,一位爸爸打算在卫生间给发烧的孩子进行物理降温,在他准备为孩子准备感冒药的两分钟里,孩子滑落在澡盆中,经紧急抢救无效后离世。



2018年1月27日,在徐州一居民家中,奶奶将不到6个月的孙子哄睡着后,顺手将孩子的褥子盖在床边“小太阳”烘干,然后就出门买点东西,10几分钟回来,家里已成火灾现场,孩子被烧成重伤。


2018年6月19日在江西分宜县,两位家长下车办事,却将孩子留在车内近20分钟。那天当地气温高达36℃,被困在车厢内的孩子近乎虚脱。



孩子的意外事故之多,除了数字、新闻,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医生了。


北京急救中心北京急救中心资深专家贾大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这几十年的急救生涯中,我抢救过无数的病人,最让我痛心的,莫过于见到孩子遭受意外伤害,例如两三岁的孩子不小心被花生、瓜子、果冻等异物卡住而窒息;


由于家长的疏忽大意,孩子被烫伤、烧伤,或从楼上摔下;


放暑假出去玩耍,孩子落水、溺水……这些意外伤害,都有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这么多的事故,桩桩件件说起来都是意外。但是,这种意外,是否真的无可避免呢?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需要我们去守护,而不是让他们适应我们的“安全”法则。很多时候,孩子的安全,完全取决于大人。



多一分危机意识

就少一丝危险

孩子的成长问题,是中国家长最为关心的,于是就有了“是否辞职带娃”、“是否让老人看孩子”等社会性问题。


只是,很多家庭的确是保证了“有人看孩子”,但却没有保证“有人在看着孩子”。


一份最新的儿童意外伤害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00万的年龄≤14岁的孩子死于意外,其中中国占比26.1%,而且这类伤害的数据还在按照7%-10%速度增长。在这些意外中,中国的意外多发地不是室外,而是家里,占比64.32%。


而这些意外,都是因为家庭成员的“粗心”导致的,归根到底是缺少“危险意识”。


2017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指出:溺水、道路交通伤害和跌倒/坠落是前三位伤害死因。


新闻看的很多,数据听得多,但对于如何发现危险迹象,很多家长却不熟知。


关于溺水:


很多人以为孩子溺水的时候,是会扑腾,是会大喊大叫,但是溺水大多数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就像“鬼压床”一样,身体根本无法动弹。



美国Coast Guard'sOn Scene杂志上曾有一篇关于溺水的文章描述溺水的迹象:


1.头在水里低着,嘴巴在水面上,或者头部向后倾,嘴巴张开;

2.眼睛呆滞无神,无法聚焦或者紧闭双眼;

3.头发盖住前额或眼睛;

4.腿脚无法动弹;

5.艰难呼吸或者喘气;

6.尝试朝一个方向游动,但是却没有任何动作;

7.尝试向后翻转;

8.形态像是在一个隐形的阶梯。



所以,一旦孩子在水中有以上症状,务必要小心。


关于道路交通伤害:


1.以身作则,教孩子遵守交通规范;

2.带孩子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

3.给孩子准备颜色鲜艳的衣服;

4.禁止孩子在路上、车上进行嬉戏打闹。



关于坠落:


1.孩子必须有人监护;

2.门窗安装好防护窗,并在防护窗装上防护网;

3.坚决不带孩子靠近危险区域。


孩子是好奇心很重的群体,他们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作为监护人,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孩子的安全摆在第一位,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都要提前考虑到,新闻中出现的事故要引以为戒,而不是心存侥幸。


比如,家里对孩子有危险的物品一定要摆放好,比如药片、硬币等,最好不要出现在孩子视线内;电插板一定要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对于青少年阶段孩子要通过案例说明电的危害;进行户外活动前,要事先了解哪些活动适合什么年龄段。


除了以上方面,如今又有一个新出现的重灾区——小区的活动区域,其中的健身设施,非常容易造成孩子的扭伤和跌倒。


比如扭腰器,看起来危险不大,但是孩子偏偏喜欢不扶把手,还喜欢快速旋转,由于惯性,孩子经常会摔在地上或者撞到扭腰器的柱子上。



还有漫步机,若没有人指导看护,孩子的大腿根部、肩部以及腰部极易受伤,经常有些急躁的孩子在漫步机还没停下就着急往下跳,非常容易受伤。



以及立式荡板,由于下端没有扶手,孩子在玩的时候,常常因为用力过猛,荡得太高,导致从高处跌落,此时荡板却孩子摇动,容易砸到孩子。



比如腹肌板,他们经常在上面爬来爬去或者走来走去,有的家长也会把孩子搁在上面,由于间隙较大,非常容易把孩子的脚卡住。



因此,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在正规渠道参加急救知识的专业培训,孩子的救助不能只是靠经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用错方式,“救”就是另一种“伤害”。


每一个孩子来到人世都不容易,每一对父母养育孩子都不容易。孩子的安全无小事,不要心存侥幸心理,不要等到意外降临那一天,才相信真的有“意外”,不要让孩子毁于我们的无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