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叔本华有关书不要读那么多的观点?

 求索18 2018-08-08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人说谁谁读书读傻了,但又会听到开卷有益的说法,在这两种读书的悖论下,很多人就像头脑中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一个小人儿说读书会让你傻fufu的,另一个小儿说读书会让你亮堂堂的。于是,有人在两者间徘徊不定。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提出过读书不要读太多的观点,他说“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他的这种观点,不是说不读书甚至读极少的书,他所强调的其实是读书的“选择性”、“思考性”和“实践性”。

这是一个跟风的时代,但读书不能跟风,选择性的读书很重要。我们经常会看到网上晒出的某些书单,称是某高校借阅最多的书,于是很多人为了接近(装)学霸(逼)便盲目地去读这些书,这样的跟风做派,对于读者本人,他买了书,是否读了本书,是否从中有所收获,只有自己知道。有一则很烂俗的故事:一个女生为了满足虚荣心,对朋友说自己读了多少多少书,而且这些书都是上过多次书单的书,但当朋友问她从这些书中获得了什么的时候,她支吾半天。同时,很多人不曾读过真正有营养、有深度的书,却读过大量的网络书籍。我们说他读过书吧,但这些书对他有益吗?说他没读书吧,但他确实又读过。所以,读书在精不在多,与其滥读,不如不读。

读书是重走作者的路,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上小学初中时,老师经常会问某一篇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思想感情其实就是作者对某些事的思考,但这不是我们的思考。叔本华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这种没有自我思考的读书方法,就像现在很流行的说法:那都是别人玩儿剩的。别人一遍一遍咀嚼过的东西,因为不思考,所以又去咀嚼,想想都觉得膈应。

读书不思考,其实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而我们只是麻木地在复制。这种“拿来主义”,会让我们成为别人思想的奴隶。所以,不思考,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缅于自己的思想中。

如果说读书思考是养分,那么实践就是果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读了万卷书却没有行万里路,那只是仰望了星空,却没有脚踏实地,那还是不要读那么多书了。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写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纸上谈兵为王,作战实践为寇。读书不实践,自以为懂了很多,但面对真正的情况时,连自己怎么shi的都不知道。

其实有书君很赞同叔本华读书不要读那么多的观点的,但关于这个观点是有前提条件的:不选择,不思考,不实践。有书君在开头说“读成傻子”和“开卷有益”的悖论,其实在一定情况下一点儿也不冲突,那就是读书时做到思考、实践、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