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一条早年的烂尾新闻

 浮生偷闲 2018-08-08

上周一个叫马金晶(音译)的小女孩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她是中国人,12岁,跟随旅游团进入美国后,在华盛顿DC里根机场脱团失踪。旅游团报警后,警方检查了机场监控录像,发现她被一个亚裔女子带走。警方随即向相关地区的公众发送了儿童绑架失踪案专用的安珀警告。

事情很简单,长居海外的朋友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儿。国内媒体也为此刊发报道,详细完整准确地介绍了状况,并引述美国警方的说法:她可能面临危险,但被人带走时并无胁迫迹象,意味着可能是自愿离开。有意思的是并没有附加什么奇怪的评论。



不附加奇怪的评论,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为什么说“有趣”呢?因为国内媒体平时的风格并非如此,相比国内报道绕开各种利益集团的小心谨慎,它在国外报道社会事件时,作风相当狂野。简而言之,正常的报道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报道才是正常的。这句话很绕。我准备给大家讲一个早年的故事,加以说明。

在16年前,2002年的时候。出过一个非常相似的案子,叫贾玉坤(音译)案,当时在网络上和纸媒上都闹得很大,骨灰级的老网民应该还有印象。如今的马案,可以说是当年这个案例的翻版。人物和情节相同之处甚多:

- 都是12岁的中国女孩。
- 都是和旅行团一起过来旅游,然后在入关前后神秘脱团失踪。
- 都是用上厕所为借口离开旅行团。
- 都惊动了美国警方,并且发了安珀警报。

不同的是舆论环境。2002年,在旧金山国际机场,贾玉坤脱团,旅行团报警称失踪,由于事发在下午5点多。国际机场的警卫们临时加班,漏夜搜索了机场旅客区五遍。第二天早上又扩大搜索范围,在机场跑道上和停机坪上找寻。然而,她依然不见踪影。警方声称有可能是她自愿离团,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说,就是偷渡了。

当时的媒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 首先定调,出逃偷渡之说没有依据
- 然后列举美国国内的安全问题。找出各种绑架女童案的案例,罗列在报道里。一来暗示记者对这件事的判断,二来可以宣传“美国治安很差”等等。
- 接着官方渠道向旧金山警方施压,要求对方道歉,当年旧金山警方第二天声明说,此前判断她出逃一说,是不妥的,我们依然在努力找人等等。
- 最后是一系列精妙的推理分析,比如女童的父母和亲戚并不在美国。她也基本不会英语,根本没有可能偷渡等。

网络舆论也两级化,在美国的华人论坛上,一边倒地对国内这些报道冷嘲热讽。而国内的论坛上,却几乎完全看不见这些,绝大多数是附和官方媒体的论调,还有不少网络侦探出没。

当然,过了几天事情就明朗了,的确是偷渡,尽管她父母和直系亲属不在美国,但中国有个词汇,叫“远房亲戚”。她脱团后直接跑亲戚家去了。国内媒体对12岁女孩独立完成这些事情,显然缺乏心理准备。

偷渡很平常,大家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权力,至少我认为没什么可谴责的。但这事的尴尬之处在于,那女孩没有留下字条说明情况,自顾自地就走了,给人添了很大麻烦。一群警察深更半夜加班熬夜到第二天把整个机场搜了又搜,人家凭什么呀?更不用说还被中国媒体与网民口水喷了好几天。


大部分原先炒这件事的媒体,连调查结果都没报,变成了一条烂尾新闻放在那里了。一些读者们还在那里莫名其妙,怎么报着报着,突然就不报了。不过中国的烂尾新闻非常多,人们也习惯了,问几天就不问了。

现在看来,尽管新生代记者们未必知道十几年前的案子,但更多的成文不成文的规范产生了:

- 当事态依然处于进展之中,核心问题也没搞明白时,定调炒作是个有很大风险的做法。

- 记者对事件施加主观判断需要谨慎,特别是当事件发生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准确的判断永远出自对事态本身和背景的详细了解之上。
- 倒霉被打脸的时候,可以放心烂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热七天就过去了,网民的记忆力是很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