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能让人变得快乐吗

 珠海小雷公 2018-08-08

作者:林景新

公众号:思享国度


阅读能让人变得快乐吗

————————————————

 林景新/文

 

在我主持的读书会上,有人问我:'我刚失恋很难过,阅读能让我变得快乐吗?'

阅读能让人变得快乐吗?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总想起托尔斯泰。

这位俄国大文豪,是一个拥有诸多土地和奴隶的土豪,曾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85岁那年,一次长长的阅读与思考之后,他忽然间厌倦了现时生活状态,宣布解散庄园并给予所有奴隶自由,独自拎包出走,永遁世间——多年之后,这样决断转身的画面在中国烟波浩荡的西湖边上演。一个爱好诗书的中国知识青年在清冷的湖边告别妻子,毅然独自泛舟滑向的湖水深处,世俗的青年李叔同从此蜕变成遁世的高僧弘一法师。

我相信,阅读跟一个人的入世、厌世或遁世没有必然关系。但阅读就像蚂蚁动土,乍看变化极微,终看全然不同。阅读对我们而言,开始影响审美观,继而松动价值观,最终改变人生观——阅读与人生的一切都有关联,但通常又不是直接的关联。比如阅读是否让我们更快乐,或者更不快乐?快乐让我们更有知,或许更困惑?许多关于阅读的肯定式论调通常都会陷入武断性的窠臼。

毫无疑问,每一个期望从阅读中寻求快乐的人,他们通常会失望。因为在治疗内心不快乐上,阅读一万本书的效果比不上找一个对象直接。更显而易见的是,相对于从不阅读的人,爱好阅读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精神的孤独,因为一旦进入精神阅读的层面,你会发现空荡荡的宇宙中,每个人都相距遥远——宇宙中恒星与恒星相距有多遥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相距就有多遥远。你们或许是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血缘层面上无比亲近,但精神层面的小宇宙就如恒星般遥远,你们或许一辈子都无法读懂彼此。

正是这一刹那间的阅读感悟,会让人产生无比的忧伤。但是我们要相信,阅读虽不一定能带来快乐,阅读却一定能带来内心的安详。阅读让我们明白,我们或一生都摆脱不了孤,但孤的价值与欢乐的价值一样,都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出走一年后,托尔斯泰在一个暴风雪夜晚,倒毙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小火车站,那姿态看起来好孤独,但人们却留意到他死时嘴边最后那一抹微笑,如此安详,如此安之若怡

在托尔斯泰闭上双眼的最后一刻,我相信,留在他永恒记忆中的不是那个让他失望的冰冷世界,而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桃花源——看尽人间傲慢与偏见之后,他或不满世界退化成为一个虚伪的名利场,站在熙攘人群中,百年孤独的感觉却始终挥之不去。但阅读提供给他一个巨大的精神乌托邦,白天太阳会照在桑乾河上。夜晚,廊桥遗梦让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生命很短,阅读很长。

每个爱好阅读的人都有一种超脱现实枷锁的想像与自我安慰能力,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春暖花开的桃花源。它安静而美好,简约而文艺。任由自然狂风大作,这里永远温暖如春。


曾有一个阶段,我对自己充满焦虑。作为一名教师,在每日周而复始的讲台表述中,我越发觉自己的无知。一个人越希望有知,越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焦虑。我进行大量的阅读,希望将焦虑燃烧殆尽,但焦虑感仍然与日俱增。我不知道一个人必须读多少书、读多久书,才能称之为有知?

后来我发现,阅读与困惑是相辅相成的,越多阅读越多困惑。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知识面就像一个圆圈,求知范围越大,无知的半径越大。每一个觉得阅读可以解惑的人,最终或许都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越多阅读,你会越神经质地质疑一切貌似合乎逻辑表达的事物。

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疑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究竟获取了什么。有时一整天的阅读感觉毫无所获,有时一整月的阅读仍然让人感觉毫无所知。这种阅读的疑问类似禅宗看待人生的三个阶段:初始,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终,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阅读的深度与一个人反省的深度构成了阅读的意义与收获。

初始阅读,毫无感觉。读至中段,内心仍空。读至深处,才猛然发现,你曾读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我们所阅读的一切融成我们身体、思想、灵魂、容貌甚至性格,比如让一个人的性格变得更澄真


阅读会让一个人对形而上事物的追问达到一个极致,而这种追寇入巢式的追问思维也体现了人在心灵上的澄真。你以为你是在阅读,其实是在阅心:人,生而真,但成长过程各种各样的尘埃让人心慢慢失真,阅读让人重回澄真。阅读不一定让人变得更成功,但一定会让人变得更澄真——一种万物归真,一念慈悲的天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慈悲,所以澄真。因为澄真,所以快乐。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我曾在一个基督教会听布道,牧师告诫众人:上帝创造了世界。跟许多人一样,我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虔诚的教徒,但那一刻我很想问牧师:上帝创造了世界,但谁创造了上帝——虽然我相信,上帝此刻正于苍穹之上俯视众生。

一个人阅读越多,往往会越倾向于去追寻一些形而上问题的答案。但与此同时,困惑就如阳光下的立竿,竿立影随,越思考越困惑,越阅读越存疑。

或许每一个阅读者都应该记得黑格尔所说:世界为一元,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当你不断质疑这个世界的逻辑时,答案其实就隐藏在质疑本身中。

'我怀疑一切,但我无法怀疑我的怀疑。'笛卡尔曾经这样写道。每一个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世界的存疑、对于存在的追问从来都是如影随形,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不会有答案,但这又有何关系?

那些爱追问的人、爱探究的人,无论他们人生走到什么样的暮年,他们的精神世界永远都是朝气勃勃。对万事万物保持好奇的新鲜感,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也是一个人精神层面永葆年轻的源泉。 

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惊奇地发现,许多思想深刻的大师们相貌曾经有过很大变化——他们中有些人年轻时还是好看的,但是成为大师之后就变得挺不好看了。

或许一个人的思想太过惊人光亮,所以必须用惊人黯淡外貌来掩盖。阅读与思考好像会影响一个人的长相——思想就像刀,简单思考就容颜简单改变,深刻思考就容颜深刻改变。

当你看过罗素、海明威、康德等人的照片就会有深刻失望:这些长期阅读的人,好像气质并没有因此更高雅优雅,容貌也没有因此更清秀,有时甚至恰恰是相反。但这或许也是上天的苦心积虑,就如珍珠总被污泥所掩藏、钻石总被岩土所遮盖一样,惊人思想的天才须用平凡的相貌来藏匿。

生活中一些事物其实是上帝用来模糊世人的假象,但阅读赋予我们一种穿透表面的理解与宽容,当我们阅读法国作家加缪的名著《局外人》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今天妈妈死了。或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加缪的名著《局外人》,开头就用惊世骇俗的方式引出主人公墨而索。

墨而索不仅对母亲去世毫不关心,还在葬礼上抽烟,而且第二天就去酒吧寻欢,并且毫无理由地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这个十足的混蛋在被押上刑场处决的那一刻,加缪写道:'夕阳很美,他看夕阳的眼神无比温柔且和善。'

阅读的意义就于我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获得一种对人新的理解,并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特有的宽容:一个容貌如此不堪的人竟然隐藏着如此惊人的思想、一个现实中的混蛋原来会有可爱的一面,一个一生都是坏人的人也有他温善的一刻。

没有纯粹的恶,也没有纯粹的善,没有永远不变的好,也没有永远不变的坏。阅读的价值就在于最终让我们获得一种宽容式的平和——与己和、与彼和、与世间万物和,生命从此得以升华。   

阅读,让生命有了一个转身看待其他生命的机会。

林景新,讲故事的人。阅尽天下诗书,只为讲好每一个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