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给孩子解释“死亡”:生死是硬币的两面

 风影斋 2018-08-08

“人为什么会?”“人死了后会怎么样?”清明扫墓,若孩子问到有关“死亡”的问题,你怎么解释?

所谓“向死而生”,死亡的话题不可回避,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死亡,一涉及这个问题,家长[微博]通常是轻轻一句话带过:“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天上,变成了一颗星星。”或者干脆岔开话题。

如何解释才能既让孩子理解“死亡”,又不给他心里留下阴影?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巧妙引导和解释孩子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疑问“为什么”,很有必要。其实,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正决定了他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像看待“生”一样看待“死”

“死亡教育”其实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这个课题,有些学校,已经在摸索中前行。2009年,郑师附小的老师刘雁华,有了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想法。

刘雁华是郑州市终身名师,她教的是小学五年级,每周三下午的第二节课是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这节课外阅读课,孩子们很爱上。刘雁华喜欢挑选国外的优秀绘本给孩子们上导读课。无意中,她发现了《天蓝色的彼岸》、《爷爷没有穿西装》等几本有关“死亡”教育的绘本。

“当时有一点点小惊喜。”刘雁华说,因为,总算是找到了合适的“载体”,给孩子们解释什么是“死亡”。生命教育不应是贴标签,而应该是具体化的。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

刘雁华说,和孩子们谈这个话题,要用温和的姿态,心里很明白要给他们讲什么,但不明说,要多听孩子们说,疏导、引领、点拨,在不知不觉中发酵、影响他们。“引导他们像看待‘生’一样看待‘死’。”刘雁华说。

刘雁华的女儿今年上高三,初中时,她也读过《天蓝色的彼岸》。女儿告诉妈妈,那本书很温暖,让她明白了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同时,也让她更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我都没怕你怕啥?”

“妈妈,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长时间。”有时候,小石头会对妈妈这样说。

小石头今年上五年级,他对“死亡”这个话题,已经有了模糊的理解,时不时的,他会问妈妈:“姥姥、姥爷都会死吗?”妈妈告诉他:每个人都会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要健康快乐地活着。

石头妈妈说,自己一个信佛教的朋友告诉孩子:“死了还有轮回。”而她则告诉石头,死亡就像花到冬天枯萎一样,这就是生命的形式。

一次,石头在家养乌龟,把乌龟当成斗鸡来养,结果小乌龟被他和几个小伙伴折磨死了,石头很伤心,他知道乌龟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后来家里又养了只鳖,石头每天都很上心,生怕它再死掉。

“估计每个小孩子都有过怕死的时候。”石头妈妈说,她小时候,有一次,怕死吓得睡不着觉,当时在外婆家,她告诉外婆自己怕死,外婆当时已经70多岁了,笑着说:“我都没怕你怕啥,我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当时石头妈妈一下子就不怕了。所以当小石头给妈妈说自己怕死时,石头妈妈也是同样的回答:“我都没怕你怕啥”,石头从此便再也没有问过。

“要珍惜生,但不畏惧死。”石头妈妈说,每当石头提到有关生死的话题,她虽不知道如何具体给孩子解释,但她一直在给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念。

话题沉重,不深讲为好。

要不要告诉孩子“死亡”的“真相”?要不要给孩子进行深度的“死亡教育”?家长成静和王伦的意见一致:还是不深讲为好。

“哎呀,这个话题我还真没仔细考虑过。”听到这个话题,家长成静有点小吃惊。成静的儿子今年12岁,平日里,她对孩子都是“正面教育”: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

成静说,“死亡”这个话题确实不好给孩子讲,比如,植物的“死”和动物的“死”就不太一样,植物“死去”,有的还能“活过来”,但动物不能,人就更不能了。所以,她觉得,既然“不好讲”,还是不讲为好。而且,对小学生讲得太深,有时候会不会适得其反?

家长王伦主张自然教育,他认为,认识死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了解和认识不一样,没必要刻意去讲。

直面死亡找寻生命意义

10岁的女儿面前,王伦并不刻意掩饰自己的感情。去年,大学室友去世,王伦在家里失声痛哭,女儿看到了一切,也陪着爸爸悄悄难过。不过,她没有就此问太多有关“生死”的问题,王伦也没有“抓住时机”去给她解释。

“我知道有些形式和方法,能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什么叫死亡,但我没有这样进行。”王伦说,这些事情,还是应该让她自然而然地去理解和接受,当然,他也不想让女儿过早地理解这些一生中最无奈的事。 

王伦说:女儿的生活多姿多彩,这自然会让她珍惜生命。其实,对死亡的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落脚到对生的教育,对生命的珍重,对生活的热爱。

“当今社会,信息量如此之大,孩子必然经常接触到‘死亡’的概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申柯说,所以,给孩子解释“死亡”也是迟早的事。

解释这个概念,可以分年龄段进行。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不用讲太具体的概念,可以用“比较法”,比如,“活着”就是可以吃饭、睡觉、呼吸、走路说话等,“死亡”就是这些都不能做了。还可以用“实施法”,比如,孩子养的小动物死了,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安葬的位置、埋葬的方式等。

不能把死亡说得很恐怖,很纠结,也不能把死亡说得很美好,很飘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吸收能力很强,会信以为真。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带着他去扫墓时,可以告诉他:死的人没有知觉,什么都不能做,但活着的人,要通过扫墓等方式,知道自己的祖先、来历,要敬畏、崇拜祖先。

此时,也是一个传授世界观的最佳时机,告诉孩子:活着的人需要继续创造价值,珍爱生命,多做善事,博爱大众,才能给逝去的人一个交代,同时为自己负责任。

申柯表示:对于死亡教育,重要的不是认识死亡,而是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懂得感恩生命、感谢父母、感激每个擦肩而过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

美国人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源于美国,美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和完善。碰巧,河南大学[微博]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王振存,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记者拜托他“采访”了美国的一些学校。

经过了解,王教授说,在美国,确实不少学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具有科学完整的内容,且与学生个体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课程从动植物的生命循环,到有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层面以及道德和伦理等主题,包括自杀、安乐死等,非常全面。

但并非所有学校都开设有死亡教育课程——因为即便是在美国,一些人也认为死亡是令人忌讳的话题。他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探讨主要在家庭的私密场所展开,有的则是通过教堂等场所。到小学五年级,会让学生了解,孩子是如何诞生的及其过程,到六年级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进行性教育等。

生死是硬币的两面

“认识‘死亡’有助于我们反观生命。”王振存说,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有助于其消除对死亡的误解、恐惧,更加认识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在孩童时代,都会有一段时期,对死亡问题非常非常地恐惧。的确,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死亡的毁灭性、否定性让我们惧怕,让我们逃避,但生与死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死是自然的生命现象,是人生的常态。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正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死的存在,才造成了生命的紧迫感,才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不能深刻认识死亡的本质,就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宝贵与价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乃至自然万物之生命。认识到这些,我们的孩子就不会轻易地自残、残害他人的生命,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文取自网络,图为光明觉照网小编原创设计,素材取自网络,图文素材原作者可联系我们.

【光明觉照网体悟】

文章的立意在于家长向孩子如何解释“死亡”,但我们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家长本身是否对“死亡”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及体证。若无,那么就谈不上对孩子的引导了。

任何事都是如此,只有我们真正“明白”了,才能利及他人,引导方式则另当别论,对孩子深入浅出,对老人潜移默化,对同事身体力行等等,皆以我们自己明见且实证为前提。

在此,附《西藏生死书》中关于“死亡”的大致阐述,抛砖引玉,供各位契入,然而对于“死亡”这一生命科学的终点和起点的探究以至了悟,还须各位依佛学经典论述及明师善知识指点,步入实修亲证,才能真实洞彻透脱。

生命珍贵,死亡尊贵。两相不负,难能可贵!

《西藏生死书》节选

1,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和陌生的地方不停转头设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击,我将义无反顾——但如果你认为可以幸免一死,那你就错了。

2,人们来了又离去,来去匆匆,手舞足蹈,却不提一个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来到——他们自己的死亡,他们的妻子、儿女、朋友的死亡——出其不意地抓住他们,让他们觉醒不过来,一无准备,然后情绪如狂风暴雨般征服他们,让他们哭得死去活来,怒气冲天,伤心欲绝!

3,当你强壮而健康的时候, 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 但它就像闪电一般, 突然来到你身上。 当你与世间俗务纠缠不已的时候, 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 但它就像迅雷一般, 轰得你头昏眼花。

4,如果想开始摆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我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样死亡的人,就学会了怎么不做奴隶。

5,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辈子却没有准备。

6,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7,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

8,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

9,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10,因为当下的了悟就是真佛,在开放和满足之中,我发现上师就在我心中。当我们了解永无止尽的自然心就是上师的本心时,执著、攀缘、哭泣的祷告或人为的抱怨都派不上用场了。只要歇息在这个纯真、开放和自然的境界中,我们就可以获得浑然天成的自我解脱。

【天真师】有偈颂曰:

生者为我,死者为我。我在其中,其中有我。

生死点过,究竟我何?当下应见,空无了却。

时时不离,无法可说。处处显现,无可捞摸。

不增不减,原本天合,知任实落,自在无着。

无有生死自堪当,有无生死皆自赏。

满目青山不见绿,空坐凌峰自主张。 

光明觉照网导读、体悟内容均为原创,转载不可删除光明觉照网字样及作者名,详情见下图【转载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