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与子女

 青岛Looker 2018-08-08

  (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无私奉献的国家。关于奉献,大多谈得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貌似谈收获,就变得动机不纯,亦或是有点不耻。可是,不谈真的好吗?怎样的前提下,才可以不谈呢?


季羡林大师说,他是不在意名利的,不过,他一早就是二级教授了,若不是这样,他或许也会像别人一样。我喜欢季羡林大师,因为他很客观,不是满嘴的仁义道德。


他很爱自己母亲,容易思念母亲。不过,他6岁就离开家,之后,就回去过两次,两次时间都不长,第二次是因为母亲离世。那个年代,结婚很早,他母亲生他时,很可能20左右。一个年轻的,没见过世面,没文化的妈妈,在一个饥荒的年代,和她的儿子,会有怎样的画面?6岁前,对孩子来讲,几乎是记忆真空。我能说,他的眷恋,他的爱,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渴求和情怀吗?他常年不在家,他母亲说,早知道,不让他出去的。这话听着,怎么那么真切的呢?


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三岁时,没了父亲。不是早逝,而是当时高龄,约73岁。《论语》中,孔子提到: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子夏问,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生他时,母亲只有18岁,三年后,父亲离世,日子过得艰难。我们可以想到那孤儿寡母的难处。是他母亲伟大到能培养出个圣人吗?是他孝顺到,能做到“不色难”,还是“父母在,不远游”?

  (二)

我们不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然而,我们会引用些句子来说事情,这一点,是不是很像古人用典?现在,有许多人不愿意去读经典,却爱将一些对上自己感觉的话,奉为真理。


我是孩子时,大人们一天到晚吵架。我慢慢长大,四年级时,学校组织看了一场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再大些,有一篇课文,叫《背影》。


等我开始做家长,我走了不同的路,我学着做家长,自己学习,自己摸索,也看书,也请教别人,也反思。我还拒绝吵架,虽然,还是会有。


这时,画面又切换了。

一是,小孩不容易。对此,我得再转换转换角度,仿佛我是个科学家或教育专家。

二是,为人父母伟大。对此,我自己觉得羞愧,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觉得自己伟大。

三是,谈孝敬。这个话题上,我比较接受:父慈子孝。年幼的孩子,需要称职的父母,要懂得给予关爱,也要帮着指引方向,孩子长大后,虽离开,却始终有个温暖归处。这时,谈子孝,方合情理。也应了当下流行的一句话:你陪我长大,我伴你到老。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如何陪,如何伴,绝对不是那么简单。

  (三)

爱自己的孩子,鸟兽都会,何况人类。怎么爱是个问题。


我们相对年轻的时候有了小孩。对小孩百般疼爱,小孩对我们百般依赖。仿佛一切就这么定格了。可我看到一场渐行渐远。慢慢地,远得,仿佛不如一外人。


去年冬天,一母亲见天气降温,忙不迭地给上学的儿子送被子。到了学校,儿子电话打不通,儿子搬了住处,母亲一无所知。好不容易和其他同学打听到,等候许久,终于见到面,儿子第一句便是赶她走。母亲瞬间泪奔。痛哭着向我求助。


男生见着我,给我带来一书包零食。我希望他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提前发了个小红包,他不肯收,我说,来的时候带点吃的,他才收下。一书包的零食,我那点钱是不够的。


男生说,他是按他妈妈喜好买的,不知道我喜不喜欢。我觉得,他挺心细的。有次见我,还专门带了杯鲜榨果汁,说是亲眼看着人家榨的,叫我放心喝。


我不想强加什么观点给他,要是能强加观点,他妈妈也不用找我了。我说了说自己家的事情,毕竟,我也有小孩。换个角度,他能多明白一点。


说来,他也很懂事,他妈妈想送他去国外读书,他不肯,不想叫家里付出太多。要毕业了,他自己找实习单位,不问家里要钱。他觉得自己和妈妈关系不错,所以,才随便说话,只是,没有共同话题。


后来,把话说开了,我说,既然知道妈妈口味,记得给她重买一份,保持联系,哪怕只是问候一下。我告诉他,他很懂事,很优秀,只是不太会和家人沟通,以后,要注意一点。


孩子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需求,做家长的通常有些反应滞后,发现问题时,已经不在同一频道了。


此刻,我总是很愿意多抱抱小宝,长大了,再想来个拥抱,就看造化了。以后,我会越来越放手,因为孩子需要。我知道,现在的亲密,以后不会再有,不过,我希望,我们能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愉快生活。


渐行渐远后,有的还能回来,有的就再也回不来了。而且,若是因为有了下一代而被需要,晚些,渐行渐远的,可能是两代人,很多时候,再也回不来。

  (四)

等孩子有了孩子,我想说,我愿意帮你,只是,帮你时,我需要先安顿好自己。想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但是,我真的想慢慢地去做到。那将是我最完美的节奏,请助我跟上。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是孩子不爱父母,而是,共同语言太少。20岁的,和父母共同语言太少。40岁的,共同语言更少,还上有老,下有小。老人会把子女当饿死鬼,从头到尾,只知道劝吃,自己却舍不得吃。这已经不是闹粮荒的年代,可是,她们还活在那样的记忆里。老人很想聊自己的伤,利索地扒给人看,穿着衣服,还挺体面,这一扒,反叫人直哆嗦,不由得离远了去。那伤可是她自己造成的。其他的,能聊吗?不敢啊,一聊便是是非。


你说,为什么这样呢?是子女不孝顺吗?我说,不把自己照顾好,是悲剧之源。把自己照顾好,是什么意思?那和奢靡没有关系,讲的是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什么?经济?精神?独立?对的!


老人就算不工作,也应该经济上独立,这个独立,可以是年轻时的积蓄,买过的保险,孩子支付的赡养费等等。


精神上,自己该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圈子,活到老,学到老,保持一种开明的心态。到老了,还能享受生活,而不是只剩下抱怨。


我们应该付出,但是,付出得有章法。饥汉给吃撑的留食物,快累趴下的伺候闲的蛋疼的,穷人省钱给富人花……这些都是不对的,可是,生活中常有。我想,我们在谈付出的时候,要把诸多关系理理顺。


费尽心血去做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何苦呢?自己害失去了自我,叫别人如何在意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换做你,你欣赏哪个?就算是选择枯藤,敢问,你是欣赏出了喜来吗?若有喜,是否是,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此刻,我很被动,十分地身不由己,好在,我还没有老去,小宝也十分地需要我,我自当好生陪伴,日子辛苦,但很愉快,够了。朝夕相处一个多月,大宝消失了的幼年记忆,仿佛回来了一点。


前些日子,我们离开大哥家时,我说:可惜,你没来书房看看,我特别希望,我们也有那样的书房。大宝说:我在那书房住过,还在里面哭过。


住过的话,应该是6年前,哭的话,那应该是因为想我。我没接话,因为,我不喜欢煽情,她也不喜欢。


现在,家里和谐多了。外出时,大宝会抢着抱小宝,好像那是一种荣幸。对小宝也宽容了很多。对我们,也开始聊天了。


我们经常不在一个频道,这个时候,我总是讲:“你看,我都说了几遍了,你也没听懂吧?下次,都要好好说,仔细听。”


有时,我们会把话复原,找找出错的点,有次,我说:“宝宝闹,恐怕是因为环境大变。”另外两个立刻攻击我,说我真会找理由,牵强附会的,竟然把小宝大便归到环境上。我说:“不对吧,你们听的发音都是对的,是你们自己理解有问题吧?”大宝觉得有趣,笑眯眯地和我扯了一番。


有个笑话,讲的是闹水灾,动物们挤在诺亚方舟上。船要沉,得丢动物,丢谁好呢?动物们决定比讲故事,谁讲得故事能把大家都逗笑,就不丢它。第一个讲的是猴哥,大家都笑了,只有猪八戒没笑,猴哥被丢了下去。第二个讲的是山羊,结果,还是只有八戒没笑,山羊被丢了下去。第三个讲故事的动物很害怕,它还没讲,八戒笑了,八戒说:猴哥的那个笑话真好笑。


现在,我们会调侃,吆吆,家里出了个二师兄。


不得不加一点,幽默是笔大财富,是个大话题,大润滑剂,最好多多使用。   


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放眼看去,如今80岁的人,已经经历过多少阶段,从战争到解放,从贫穷到当家做主,或小资到一贫如洗再到恢复,从使坏的红卫兵到当代坏人变老了,从懵懂到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从豪迈到年迈,从饥寒交迫到资源过剩,从足不出户到地球村……人生太短,一切变化得太快。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也是,我们没法照搬,总是很多意外和挑战,我们或许都做不好自己,或许都跟不上时代。


鉴于此,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该独立,有自己的追求,随着时光,像美酒越陈越香;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情感,归宿感很美,不要去切断。世间太多沧桑,我们需要传承美好,而不是亲自诉说更多沧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