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胞胎姐妹溺亡:发个朋友圈,孩子就没了

 昵称32963897 2018-08-09

《塔木德》是全球精英成就家庭与事业的教育秘方,通灵的智慧境界,接地气的学习典范,与塔木德为伍,与财智同行:高手+高雅+高尚…

猛戳视频!央美谢承霖作品《低头人生》


最不想看见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8月5日在青岛海滩走失的双胞胎姐妹,双双溺亡!


这个结果让人难受、心痛,我哭了……


溺亡的孩子来自北京,是一对只有8岁的双胞胎,她们是跟着妈妈来青岛游玩的。


失踪时,她们正在海边的沙滩上玩耍。



谁能预料得到,妈妈发个朋友圈的功夫,再抬头看,孩子就不见了!


孩子的母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下午一点多的时候,孩子在沙滩上玩,自己坐在离孩子大约几米远的地方看手机。


“看一会手机,抬头看一眼孩子。看一会手机,抬头看一眼孩子。” 



悲剧来得猝不及防,此刻,痛失爱女的妈妈一定是追悔莫及,痛苦万分!


如果时光可以逆流,她一定会把手机砸碎扔掉,寸步不离紧跟在孩子身侧,然而,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1


手机!又是手机!


每年因为家长玩手机,而导致孩子死亡的案例真的是不胜枚举。



2018年6月10日,广州发生了一起游泳池溺亡事故,11岁的女孩溺水死亡,当时她的妈妈正在她身边玩手机。


2017年1月3日,咸阳市温泉世界内,一名4岁男童在水池内溺亡,当时妈妈在离他3米远的地方,背对着他在玩手机,完全没有意识到背后的孩子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域。


2016年4月1日, 2岁女童在小区道路上玩耍时不幸被私家车碾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当时妈妈一边带着孩子,一边玩着手机,孩子所站的位置刚好是司机的视觉盲区。


2016年9月24日,深圳一名1岁多的女婴溺亡在马桶里,警方调查得知,孩子一人在卫生间内玩水时,妈妈正在房间玩手机。


2015年4月9日,一名6岁女童不慎从批发城的手扶电梯上失足坠亡,监控显示,当时她的妈妈正在玩手机。



世界正在惩罚沉迷手机的父母!


这些天人永隔的天价罚单,是那么昂贵,贵到需要用孩子的命来偿。


上天用如此残酷的方式,在向每一对父母,发出最严厉的警示:


手机正在以杀手的身份,和我们抢夺孩子,他们在剥夺我们健康的同时,还想一并拿走孩子的命!


带孩子的时间请放下手机,切莫让手机,成了害人的工具。



2


手机正在悄无声息地侵占我们的空间,压榨我们的时间。


它就像个“第三者”一样,不但让夫妻关系日渐疏远,更是在破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日前,河南公交车的工作人员捡到了一个被乘客遗忘的纸箱,里面装满了小学生的手写信。


这些信件是孩子写给父母的,他们希望爸妈少玩手机,多些时间陪伴一下他们。


“妈妈,我想让你不要玩手机了,以后多陪伴我!”

“妈妈,您以后不要玩手机了!”

……


孩子们的话,句句锥心。


孩子的心思是很细腻的,你的注意力在不在他身上,他其实是能感觉得到的。


闺蜜告诉我说,有次她老公出差外地,晚上要和女儿视频,怎么喊,女儿就是不肯和爸爸通话。


闺蜜问她:“爸爸要出差一个月呢?你不想爸爸吗?”


“爸爸在家的时候,就知道躺在床上看电视、玩手机,他不陪我玩,我才不要这样的坏爸爸呢。”


女儿的话,让视频那端的爸爸无地自容。



有调查显示,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经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也就是说,有近七成的父母在陪孩子时玩手机。


父母陪孩子的时候玩手机,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伤害,我们每一次对孩子的伤害,都会在孩子的童年记忆中打上烙印,让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手机重要。


甚至有孩子发出这样的心声,手机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自己只是充话费送的。



陪伴不等于陪着,真正的陪伴是要和孩子进行语言和心灵上的互动,而不是坐在孩子身边刷手机。


陪伴孩子的时候,请放下手机!


不要让孩子感觉,我和爸爸妈妈之间隔着一座叫手机的五指山。


3


父母沉迷手机对孩子的直接伤害,是造成亲子关系疏离,让孩子感觉没有安全感,内心变得脆弱敏感。


间接伤害是孩子会“照着葫芦画瓢”,效仿父母的做法,醉心于掌上世界,无心学习,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我朋友家儿子,今年上五年级,是个严重的手机控。


她曾经找我诉苦说,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已经在玩手机了,但一开始也只是听个故事,和父母聊个语音,看个动画片什么的。


她感觉这样挺好,至少孩子可以安静下来,她也能忙里偷闲追个剧,便没有太在意。


但孩子在小学以后,就跟变了个人一样,吃饭、走路、坐车、睡觉,都离不开手机,而且上课还不注意听讲,多动,颈椎和眼睛也都有问题,她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她想没收孩子手机,结果,孩子却说:“为什么你们大人都能玩手机?我们小孩就不行,凭什么?”


她被孩子的话噎住了。


现阶段因为父母干涉孩子玩手机,而导致亲子关系触冰的例子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手机引发的父母与子女“相爱相杀”的案例也是屡见报端。


前不久,杭州一名初二学生因为沉迷手机不肯写作业,与妈妈发生争执,儿子一时失手,竟然把妈妈摔了出去,腿上出现一片很大淤青。



西安9岁的男孩因为沉迷“吃鸡”游戏,手机被妈妈藏起来后,孩子更是放言就算把家拆了,也要找出来。



更严重的是,为了玩手机,有些孩子甚至以死相逼。


2017年9月,杭州一初三女生,因为家长不让玩手机,从19楼跳下,当场身亡。


手机之痛,真的是无以言表!


这难道都是手机的错吗?手机作为信息载体,只是工具而已,但是我们过度使用,让他们成了生活的主宰。


手机,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孩子们怎么用,完全取决于家长如何引导,如何给孩子做正向示范。



4


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比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孩子像小老鼠,父母像猫,猫管着老鼠。


这个比喻甚好。


猫要管好老鼠,首先自己得先把猫做好,要不然猫会被老鼠反噬。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父母的模样。正人先正己,想要孩子放下手机,我们就要先孩子一步把手机放下。



以下两点,父母要先做到。


1、设置手机禁区


儿童心理学家佩里·克拉斯指出,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五个手机禁区,制定出零手机的空间和时间来陪伴孩子。


床上、餐桌上、书桌上、户外、车上,这些地方都是手机禁区。


董卿曾说,她这些年,一直有个习惯,任何电子产品都不带进卧室。


而对于孩子而言,家长的这种自律,更是一种榜样作用。


设置手机禁区,不但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能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


几分钟不看手机,我们不会因为少浏览一条信息损失什么,但一秒钟不看孩子,就可能酿成大错,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2、重视陪伴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梅婷说,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放下手机。


她说:“做一个好母亲,首先要做一个好的陪伴者,用尽量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第二,妈妈要做个很好的观察者,我觉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要放下手机,放下工作,非常专注地跟他们交流,并且你要观察他,要感受你这个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明白,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20分钟走心的陪伴,好过一整天心不在焉的陪着。


另外,堵不如疏。帮孩子制定出玩手机的时间,严格遵守,并进行一些亲子游戏,亲子互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代替游戏。


孩子在其他地方尝到快乐,自然就不玩手机了。


3、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其实那仅仅只能算是“陪着”。对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拥有全身心陪伴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只有这样,爸妈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1.与孩子平等沟通,达成共识


工作生活中,想做到完全禁用手机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家长只需要和孩子进行沟通和商量,比如:“妈妈要用手机工作或者看电视剧,一个小时,你可以接受吗?”


这样平等的沟通,设定好规则,即使是用手机也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孩子便不会有疏离和失落的感觉。


☆2.建议制定家庭协议,“违约”就要被罚


当家长使用手机,不是合理的工作或放松需要,而是养成随时刷手机的习惯时,就需要特别的自我约束了。尽量尝试离手机远一点,把它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或者让家人监督,让自己的生活重心逐渐从手机上转移。


可以采用“家庭协议”的形式约束对手机的依赖,比如,父母承诺每天晚上7点到9点之间不玩手机,而是陪孩子做作业、玩游戏等,并将这样的承诺写下来,父母双方都要在协议上签字,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重点要在观念上认识到,亲情是难能珍贵的,认识到家人和陪伴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陪孩子做有意义的事


家长们每天只需抽出一段时间,哪怕只有半个小时,陪孩子阅读、运动,做孩子想做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孩子都会觉得这段时间他是完全拥有你的,会感到温暖和舒心。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期只有短短六年。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上学,会工作,还会拥有自己的家庭。



如果我们现在30岁;如果我们活到80岁;那么,还有50年的时间可以和手机在一起;


只要我们拿起它,它随时都在我们身边。


如果我们的孩子现在6岁;如果他们长到10岁、12岁、16岁;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不会再“无理取闹”的要求你陪他。


你会发现,在孩子身上可以亲昵的时光,真的少的可怜。而且一旦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


所以从这一刻起,请把手机放在一边,尽可能用多的时间,和孩子创造美好的回忆。珍惜真正能拥有孩子们的这些年吧!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


真正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手机只是工具,我们才是主宰者。


孩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也是最重要的存在。


为了孩子,放下手机,从你我做起。


来源:育儿进化论(ID:yuerjinhualu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