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5th|傣乡面塑 刘丽春

 来来永胜 2018-08-09






中国的面塑艺术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很多地方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
捏面塑用的面是四成糯米粉和六成白面掺和而成,并需要加适量的防腐剂、甘油等调合上蒸熟后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使用很简单的工具,主要是拨子、梳子、篦子和剪刀。面塑艺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配以相关的道具。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形象完成了!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面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更多的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旨意和技法特色,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因素。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
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有名望的面塑大师他们的面塑作品形象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
刘丽春生长在云南普洱和西双版纳的土地上,从小就深受当地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风土人情都由衷的喜爱。那些景象在她的脑海中像岁月一样积淀下来。她刻苦、勤奋的学习面塑技艺,开始思考用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来展现我们云南多民族的丰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刘丽春对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哪怕上街买菜,也会追在傣家小仆哨的后面,专门看她们飘荡的裙子,仔细观察裙子的褶皱和图案,看她们摆动着柔美的腰肢,这些无不给人一种灵动的美感。在傣族曼斗村看到咪涛玉勐在制陶(慢轮制陶的传承人)没有使用一件现代的工具,纯粹的手工制作,出炉的陶器之精美,让她很惊叹,她创作的灵感就来自这些对生活小细节感兴趣的经历。
刘丽春的面塑作品有反映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生活、劳作、歌舞场景的组合。有挑水的傣家女婀娜多姿,吹葫芦丝的少女如痴如醉,恋情中含情脉脉的小仆哨,咀嚼红米饭的瑶族小女孩,敲响太阳鼓的基诺族青年,布朗族的弹唱,手捧新鞋的哈尼族小阿布,还有傣家制陶,展示出傣陶的精美和反映了制陶劳作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这些面塑作品的创作着力在民族的特色上:塑造的形象是朴实无华的、作品的色彩是艳丽夺目的、尽量贴切民族风格,塑造出了边疆少数民族在祖国怀抱中幸福美满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容貌。
在作品中她着力塑造民族的特色,傣小乘佛教,浓厚的宗教文化调节了傣族人与自我的关系,民风非常的朴实,人们相处平和,造就了傣家女的温柔美丽。傣族妇女的服饰色彩明亮,多为浅色上衣,粉红色、淡蓝色、浅绿色,筒裙多是艳丽的花色,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傣家女清秀、细致、精美。哈尼族、瑶族、基诺族是居住在大山上的民族,原生态的居住环境和近乎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使他们表现为淳朴敦厚、豪放,让人们觉得象溶入原生态大自然中。还有从山地民族服饰的穿着状态来看,大部分还保留着传统的着装样式,这些民族妇女还保留着自己纺线、织布和刺绣的传统,深色的服装上刺绣着大红色、艳丽的民族图案,搭配上鲜艳夺目的配饰、古朴的银饰,扎实好看。
刘丽春的面塑作品在用面的材质上有了改进,使面塑材料增加了可塑性,如刻画人物面部表情时很细致,可以把笑容细化到露出的牙齿上的雕塑,在手的雕塑上可细化到手指关节,手有了灵活性,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多几分生动。由于面塑的材质上有了改进,面塑作品可以长期保存,好的面塑作品就有了可以收藏的价值。
在技法上不仅用了传统的面塑技法,也容进了她多年来做过手工树脂花、学过服装剪裁、刺绣、学过版画剪纸等的一些技法和经验,能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服装做到轻薄、飘柔,能把场景中的花草做的有风吹摆动的效果,增加了对面塑作品的观赏性。由于面塑材质和技法的改进,改变了长期来传统面塑的审美习惯,表现民族这组面塑作品在质感上有了细致、精美,色彩上有了民族风格,这些是传统面塑不能传达的。
云南有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美丽、动人的民族史诗、有多姿多彩的民族寓言、神话故事和传说,那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多么丰富的创作空间。她在努力学习民族文化,找更多的资料,已经创作了《阿诗玛》《孔雀公主》《五朵金花》等表现民族传说及爱情故事的面塑作品。还有更多的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用面塑来创作表现。
刘丽春用中国传统的“捏面人”技法融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用民族特色题材拓展和丰富面塑艺术的文化内涵。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品。


Location:昆明|Yun nan  China

Weibo:@自在yma




刘丽春部分作品欣賞   


《云南民族风情》







- E N 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