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波兰”丨肖邦,一个流浪法国的波兰孤儿

 感情慢时光 2018-08-09

2005年的时候,周董一首《夜曲》在中国广为传唱,并且用这首歌把当年港台金曲、年度先锋金曲 、华语音乐年度最佳歌曲等多个奖项拿了个遍,同时也由于这首歌的火热把“肖邦”这个名字传播开来。但我们知道肖邦是谁吗?歌中的肖邦好像是一个为爱悲惨一生的人,但是在现实中他是怎样的人呢?

肖邦的全名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是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样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由于他所创作大多为钢琴曲,又被称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夜曲”?人们似乎总喜欢把肖邦和夜曲联系起来,但是真正说起来“夜曲”并不是肖邦所创。“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ohn·field,1782-1837)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体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而肖邦把它发展为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音乐体裁,他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

肖邦和同时期音乐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并不是以自己艳情蜚事而出名(并不是说他没有)。除了钢琴以外,他最广为流传的是对祖国波兰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

肖邦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年幼之时就已经显现出音乐家的天赋。在他19岁的时候,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前半生可谓时年少成名的天才。但是以20岁分割点,肖邦的后半生却是急转直下,因为肖邦20岁的时候,波兰华沙起义失败,肖邦被迫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成为一个波兰籍流亡者。

在法国的期间,肖邦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流亡法国期间,肖邦从事自己心爱的钢琴创作和教学,但是命运好像并没有放过他,他染上了肺病。

1948年,肖邦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他最后的遗言是:“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有人把肖邦评价为“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把他与“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人并列,所以对于波兰人来说,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